4008-313-010 cs@uthinktank.com

公司新闻

众诚智库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

(原标题:制造业转型寻路径)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实施,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自动化及智能化成为重要方向。

但是思路变一变,确实让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了更多可能。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互联网创新及整合,制造业发展潜力仍然不可预估。

试点先行

自2015年公布《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后,我国全面实施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并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2016年3月,工信部启动了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城市群)试点示范工作。无疑,成为了推动《中国制造2025》系统落地的重要抓手。

截止2017年8月底,目前已批复宁波、泉州(福建)、沈阳、长春、武汉、吴忠(宁夏)、青岛、赣州、成都、合肥、湖州、广州12个试点示范城市和江苏苏南五市(镇江、南京、常州、无锡和苏州)、广东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湖南长株潭衡、郑洛新(郑州、洛阳、新乡)城市群4个试点示范城市群。

谈及已批复的试点城市(城市群)的共同特点,众诚智库总裁杨帆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它们的主导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高度契合。”以上地区历来都高度重视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并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相应的“制造强市”战略,在所在区域经济带,制造业要素比较完善,工业基础夯实,竞争优势比较突出的产业地带。其次,试点城市(城市群)在所在省制造业版图上具有主导地位。“已批复的12个试点城市和4个试点城市群都是所在省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制造业的高度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杨帆认为,通过试点示范,这些城市(城市群)都成为所在省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增长极和重要载体。

“试点城市(城市群)一定程度上还都具备领跑全国的‘大个头’制造名片。”杨帆透露,即使是已批复的试点城市(城市群)里GDP体量最小的吴忠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在智能制造领域都有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当地的宁夏吴忠仪表公司短短10年成为中国控制阀行业的龙头企业,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骨干企业,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在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主要依托于两种类型的制造业,一方面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及各种战略型产业的持续壮大。

据杨帆介绍,这些试点城市(城市群)通过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两轮驱动,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个基本方针的要求,主动探寻新时期不同梯队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此辐射带动地区乃至更大区域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不断探索出有效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模式、新路径。

同时,在当下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不断交错发展和跨界融合风口下,这些试点城市(城市群)承担着加快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的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新焕发生机摸索经验、为培育制造业区域增长极树立典范、为不同梯队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样板、为区域制造业参与国际合作探索模式的重大使命。对此,众诚智库高级副总裁韦玉怀认为,“通过试点能够以点带面,从而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持续落地和中国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方式创新

据众诚智库方面介绍,这些示范试点城市(城市群)都是在围绕智能制造,特别是在构建新型制造生态体系方面都做了大胆尝试,并在创新体系建设及实施主体方面,严格按照申报要求,以当地高水平的制造业创新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利用工业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推进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其中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组织推进实施两化融合,全面提高地区量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围绕企业主体,促技术创新”成为这些示范试点城市(城市群)发展的共性之二。杨帆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企业创新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加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过创建一批促进企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催生一批变革性技术与产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最终实现引领和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基础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据杨帆透露,在各地试点城市申报、实施方案及具体行动计划方面,试点城市(城市群) 在城市功能、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特点。“突出地方优势特色、注重差异化发展”成为试点示范的一项基本原则。

另外,在政策设计及产业创新方面,东部制造业发达及创新型试点地区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等高技术领域;中西部工业基础较好的试点城市(城市群)提出全面升级制造业,在继续深挖原有优势产业潜能的同时,发展重点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型城市包括赣州、吴忠等试点地区则提出优势产业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绿色发展、产融合作等试点示范。而有着鲜明传统工业“基因”的老工业基地包括长春、沈阳试点城市,则借助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及试点示范寻求“重组与变革”,激活这些“沉睡”的工业基础和科研优势资源,促进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

当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是加快培育发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而产业链既连着创新链与资金链,同时带动起的人才链也成为中心环节。

人才储备

作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市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创新尝试。经过充分调研城市建设相关细分领域和重点工程所涉及的190个项目、企业和平台单位,“宁波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给更多城市以经验——其中颇为关键的是人才储备及需求发展。

在接受调研的受访对象中,目前宁波市平均每6家先进制造业企业中就会有1家存在对高层次领军人才或者海外专家的需求,三大战略性产业和部分优势产业的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总量明显不足——制造业领军拔尖人才、创新人才的巨大缺口,已成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短板”。

同时,宁波市受区位优势、产业集聚程度、发展环境、薪资待遇等因素影响,技术人才、研发人才的市场供给明显不足,一些细分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招聘非常困难,反映出宁波市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机构还不能满足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对创新型技术人才需求等问题。

对此,制造业国际联盟执行主席王洪艳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还处于工业2.0甚至更低的发展阶段,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精益制造、精益管理是必须补上的一课;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增强科技知识及人才储备,用最短的时间来追赶智能制造的大潮。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