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2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并于2016年8月正式启动“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这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系统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抓手。开展以城市为载体的试点示范工作,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试点示范,有利于通过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探索不同类型区域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整个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众诚智库基于对《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等政策的深入理解,结合长期积累的工业发展规划及转型升级研究、试点示范项目申报经验,对《“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申报要点进行了深度解读。
1、申报主体面向全国,突出不同类型城市
此次试点示范城市面向全国地级市(含直辖市下辖区),覆盖了老工业基地、创新型城市、产业特色城市、资源型城市以及传统工业大市等不同的城市类型,突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不同区域分布。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发展特色鲜明、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城市都可以申报。
另外,试点示范城市不限制数量,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以典型城市为网格节点,延伸到终点城市群(城市带),从而带动全国范围内“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落地。
2、高度符合国家政策,强调地方优势特色
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基础和发展水平较大,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根据各地方进行多样化,差异化发展。《方案》要求试点申报城市产业规划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匹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推进的重大生产力布局。
因此,此次试点示范城市申报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城市功能、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强调地方优势特色,注重差异化发展。这样,试点示范城市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问题和形成的经验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才能起到示范引领和放大政策效果的作用。
3、倡导运行管理规范,强调指标体系建设
《方案》要求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建立有力有效的组织实施机制、打造新型制造业体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在重视组织实施体制建设的同时,《方案》也强调了示范城市的相关指标体系建设,提出了其要能够体现方案的实施效果,要与《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相协调。围绕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两化融合等提出量化可考核和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目标以3年为期限,3年期满,试点城市将按照制定的目标接受考核。
4、申报工作专业性强,技术领先难度较大
《方案》要求试点示范城市围绕制造业提质增效这一核心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个基本方针的要求,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九大任务和五大工程实施,着力在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切实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城市。
因此,编制实施方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综合各种调节手段。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思路、重点及相应的创新体制、人才培养体系及保障措施。这就要求“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编制既需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协调,更需要对制造业各方面技术有深刻理解,知识覆盖面全,技术条件要求高。
作者:众诚智库高级分析师 杜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