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313-010 cs@uthinktank.com

众诚评论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天然国土)。据统计,我国资源型城市数目达到262个,占全国城市数目的30%,其中以煤炭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数量占比最高,达到24.1%,如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省的大同市、长治市、晋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赤峰市、鄂尔多斯等,还有为数不少的以森林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部,如伊春、黑河、五大连池等,还有一些以石油、有色金属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地区。在我国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这些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及工业发展重要原材料供应地,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进入工业化进程中期阶段,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减轻,资源价格不断下跌,使得这些在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陷入“资源诅咒”困境——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其他产业的人力资本储备萎缩甚至没有,掠夺式的开采,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中 53.8%属于成熟型城市,25.6%属于衰退型城市,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所占比较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型城市进入枯竭阶段显得更为集中,凸显出了爆发性的特点。因此资源型城市对于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产生直接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理念,这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摆脱资源依赖具有重要意义。众诚智库认为,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通过改变企业运营方法、产业构成方式、政府调控手段、居民生活习惯,进而实现城市的绿色升级。在绿色发展战略具体推进中,应根据资源型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推进路径。

“成长型资源城市”推进绿色发展显得较为容易,成长型城市的资源开发利用还在起步上升期,资源储备丰富,是我国能源供给和储备的后备基地。所以在资源能源开发初始阶段,就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提高开发企业准入门槛,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强度,降低资源开发之后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本。积极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再生型资源城市”的经济发展基本摆脱了对资源开发加工的依赖,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例如电子信息、大数据、生物医药、虚拟现实、新材料、新能源等,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绿色发展。

“成熟型资源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稳定期,也是我国资源能源的安全保障核心区。成熟型资源城市在推进绿色发展战略时,应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在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加快引进培育资源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煤炭的利用方式不同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同,相比较于单纯的煤炭开采带来的收益,煤转电可使效益增加5倍, 煤转化工可增加10倍多,煤转油可增加20倍。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资源枯竭是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都不可避免的,成熟型资源城市对资源的使用期限要有预见性,借助目前资源带来的丰厚经济回报,积极布局、扶持非资源型产业在本地区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衰退型城市”资源已经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是推进绿色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应着力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失业矿工再就业,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废弃矿坑、沉陷区等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众诚智库认为,“守底线、走新路”是适合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路径,必须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实现传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和排污治理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区域间转型和升级、经济利益协调与监管的有效机制,协调自治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必须促进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协调发展,正确把握产业演进与发展的规律, 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而自身又有竞争力的产业,注重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作为接替产业,实行“资源开发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并举”的协调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依托省区内的自然、人文等资源禀赋,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优势将提升资源型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而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也将拉动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