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 行业资讯

从全球产业转移看“中国制造”之崛起

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走向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甚大。而创新因素是推动制造业大迁移的重要动力。迄今为止,工业革命后世界上总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每一次转移,都造就了一批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

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纺织、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向日本、西德等国家转移,从而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此,日本继英国、美国之后,成为了第三个“世界工厂”。 

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

在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自身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将自身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大量承接美国、日本、欧洲、亚洲“四小龙”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中国奇迹,“世界工厂”这顶“桂冠”,现在属于中国。

受益于第3轮产业大迁移,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构建完整工业体系。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依托人口和改革红利承接第3轮产业转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开启“外向型”经济增长之路。20世纪80年代前后,亚洲“四小龙”制造业陆续外迁,这一时期的中国恰好处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快速攀升的“人口红利期”和改革政策密集落地的“改革红利期”,主动承接全球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承接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主导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主导,助力中国工业体系完整化,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国际产业转移一般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进而到标准化生产流程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前后,美、日等经济体产业结构进一步高度化,向中国转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非核心技术工序和零部件生产,大大加速我国工业体系完整化的实现。

中国大陆真正开始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应该是在2000年之后。目前,广为人知的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以及硬件制造相关的海尔、联想、华为、中兴、小米、富士康等厂商和品牌逐渐成熟,中国制造业已然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能为海外品牌代工也能推出自有产品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在2013年9月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中首度被统称为“红色供应链”。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整体上仍比较低,但体系优势已经形成。

而第四次呢?是在中国内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还是向外转移给越南、印度甚或是非洲国家?

全球面临第4次产业迁移,中国低端制造“内移”“外迁”,加速向高端迈进。结合日、韩转型经验来看,中低端产业有序外迁、政策引导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是两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证。中低端产业外迁,一方面促进本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对迁出产业的上游设备制造业起到提振作用,以纺织机械为典型代表。此外,日、韩完善的产业政策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当前,我国中低端产业正有序外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已较为充分,计算机通信、医药制造等8个领域,较符合中国“先进制造”发展方向。2011年转型以来,中国低端制造业正加速“内移”“外迁”。近年来,支持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已较为完善,计算机通信、医药制造等8个领域或是我国未来“先进制造”发展方向,2018年加速走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智能化道路。

与前两次产业转移不同的是,20世纪末的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最显著的特征是,全球化的主导者跨国公司,为了获得全球竞争力,将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工序外包给他国,或到他国投资设厂进行生产,自己只保留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工序。

作为这次产品转移主要目的地的中国,迅速确立了自己“世界加工厂”的地位。这其中的痛点我们外贸人感受最深——大多数时候我们面临的订单都是国外客人订什么,我们做什么,报个FOB价,既无法直接接触当地市场,也没有定价权。

产业转移使得我们有机会融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但是处于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的附加值高,处于价值链中间位置的组装加工环节的附加值低。发达国家拿走了研发、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掌握了核心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承接的只有低附加值环节,以及大量的环境污染。那么,我们目前面临的产业转移仅仅是阿迪达斯、耐克把生产线迁往柬埔寨、越南吗?

高端制造业开始回流!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即承诺要将制造业就业岗位带回美国,提出“美国优先”的经济政策,称会向企业施加压力,确保工作岗位和产能留在美国。他当时说,任何公司如果把就业机会转移到外国,然后把产品进口到美国国内,都会被征收高额关税。不久前,他将7月16日至22日定为“美国制造周”,希望通过这一行动促进美国制造业发展,拓宽美国货销路。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在美国设厂。最知名的应该是去年年底,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投投资6亿美元建造的汽车玻璃厂,这是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也是该州史上最大的中国投资。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在采访中表示:“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务,跟美国比的话,比美国高出35%。……总的算起来,在美国比在中国大陆总利润会高出40%。”美国把钢铁、纺织转移出去了,国内留下的是飞机制造、医疗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领先的行业。德国、日本用20年把纺织、服装等行业转移出去,剩下的是汽车制造、精密仪器、电子行业。即使到今天,德国、日本制造的精密仪器、光学元件依然可以和美国匹敌,德国、日本的汽车也是行销全球,一个占据高端一个占据中低端。

我国已在寻求降低中国企业综合成本,即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和制度性成本,尽可能将更多制造业产能留在中国境内。同时,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加紧推进构建当中,成本结构的变化并不是问题核心,因为全球制造业大迁移背后的真正动力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过去,传统工业强国普遍倾向将制造环节外包给低成本地区,这不是要退出制造业,相反,恰恰是为了强化对产业链的控制。中国已经启动“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计划,旨在用先进的制造技术,譬如机器人、3D打印和工业互联网等,实现高效可靠的智能制造。同时,中国又启动另一项国家计划——“互联网+”,寻求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

即使中国制造业在硬件上的转型升级得以成功实现,仍面临三大现实挑战:

第一个挑战:中国大多数机器人也不是在国内生产的,即使有些是在国内组装的,仍然严重依赖从外国进口核心部件。

第二个挑战:欧美工业企业在中国招聘技术人才已经有很大困难,因为先进制造业要求的管理和沟通技巧以及经营基于复杂信息的工厂的能力。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已是中国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软肋。更何况,中国制造业已面临主要对手超常规的竞争压力。

第三个挑战:欧洲、美国和中国的机器人耗费一样的电量,同样完全按指令工作,也不抱怨或加入工会。欧美工业企业有必要从世界各地运输原材料和电子元件到中国,让机器人完成成品组装,然后再运回美国吗?这完全没有经济意义。欧美企业可以用差不多一样的成本在本地进行生产,去掉运输环节。

以制造业为支柱的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关键时刻,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次产业转移后,中国会剩下什么呢?

如果你还在担心被越南、印度抢了饭碗,留给你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