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 行业资讯

三位一体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两者相辅相成。如何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切实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农商银行必须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打通“政府+银行+实体经济”三位一体互动平台,是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政府层面,应做到有序引导,开渠引水,政策扶持,具体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脱虚向实,为实体经济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政府应充分发挥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中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努力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渠道。提高政府担保公司担保能力,解决企业担保难问题;完善风险分摊机制,减轻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压力;建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考核评价制度,对金融机构资金投向与效益给予综合考核评价,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搭建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尽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是搭建平台,为资本市场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整合工商、税务、司法等多部门资源,让企业成为“透明人”;建立对失信人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行为付出高额成本,建立良好社会信用生态系统。

三是松绑减负,为实体企业破解融资收费难题。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对融资服务性收费持续开展全面调查和清理,厘清企业融资过程中不合理收费情况,包括政府有关部门收取的抵押登记费、公证费、评估费、环评费等,中介机构收取的抵押物评估费、财务审计费、担保费、保险费等,制定出台企业融资服务性收费减免政策和征收办法,做到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透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其次,在企业层面,应坚守主业,完善机制,加快转型,具体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坚守主业,加强产业联盟。拉长产业链式营销,提升附加值,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通产业链式营销网络,如国内已有部分稻米加工企业利用稻壳发电、利用稻壳灰提取多晶硅,利用米糠榨油、提炼维生素,利用碎米加工米乳等。

二是转型升级,提升经营实力。在发展规划上,把握好宏观政策,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和规模,制定切实发展规划;在营运机制上,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引入职业经理人,弥补机制、技术等短板,提升内生动力;在决策链条上,分析市场行情,不搞盲目扩张、贪大求饱,稳打稳扎,准确评估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诚实守信,加强沟通合作。企业应审慎经营,保持良好信誉和信用,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严格财务、税收管理,不搞银行账、税务账、自己账、账外账,重信用、守合同,合法经营,做信誉良好企业。

最后,金融机构应精细管贷,严控风险,积极创新,具体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加强风险监测。强化对涉贷加工企业和互保联保企业风险监测预警,在涉贷企业发生违约风险时及时关注关联企业贷款,严防风险传染。

二是加快产品创新。坚持第一还款来源,积极探索各类抵质押担保方式,建立各类政府出资的基金分险保障机制,推广周转使用模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产业链融资系列金融产品,如发展供应链金融,根据产业链上参与主体在各个环节和不同融资阶段融资需求,主动创新和设计适合产业链的融资产品、贸易结算方式等,编制无缝融资网络。

三是坚持回归主业。农商行应立足“三农”市场,跟进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加大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商贸物流、农业产业链支持力度,如给予深加工产业信贷利率适当优惠,将支农再贷款等项目优先用于深加工等产业升级项目等,降低企业成本。

四是锁定重点支持。打通政府、部门、实体企业互动平台,力争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锁定重点支持对象,明确发展目标,加大对新型农业经济主体、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投入,做实“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

五是优化信贷结构。要坚持支持实体经济不动摇,理性看待当前实体经济主体经营形势,分类区别,对于发展前景较好、暂时遇到困难的,要积极予以扶持;不断优化审批程序,实现优惠利率,降低实体经济主体融资的间接和直接成本;加强贷后监管,确保资金注入实体经济。

六是净化信用环境。在信用环境建设中,农商行应当好主角,凝聚各方力量,通过代理清收、打包清收、依法清收等手段,对失信客户形成高压态势;通过资本重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盘活“僵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