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 经验

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区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始终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作为中心工作,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养生长寿健康、海洋、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农业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了一批重要基地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持续高速增长。2015年全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 545亿元,同比增长 16.9%,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 18%,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关键电子元器件等行业高速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速超过 25%。

 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以北海为龙头、南宁与桂林齐头并

 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柳州、玉林的装备制造基地初步成型,桂林、河池为重点的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南宁、梧州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贺州、崇左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显现。

 创新能力有了新突破。铝电解预焙槽控制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可再生空气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和世界最大机械式硫化机,拥有国内首台达到欧Ⅴ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和国内最大的轮式装载机等先进装备产品,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冷冻法制备纳米碳酸钙工艺技术的成功研发与应用改变了我国高性能纳米碳酸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出台国内第一个工业主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地方标准。

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氧化氯环保制备系统”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地,“轨道交通用大规格铝合金铸锭”填补我国南方大型轨道列车用型材的市场空缺。柳州延龙生产的纯电动车获批上路,形成了年产 2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油电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投放市场,300吨重型海洋平台起重机交付使用, “JMF超效射流气浮废水处理系统”成功应用于 10多家造纸企业,中信大锰矿业形成年产 6.5万千瓦安时(kVAh)锰系锂电池的生产能力,贺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粉体生产基地。

高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别达到 641家和约 700家,形成了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等优势企业群,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行业涌现出不少快速成长的明星代表企业,拥有一批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高的上市企业。

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桂政发〔 2011〕1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2〕208号)等文件,编制了《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了重点领域发展指导目录,设立了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项目倾斜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盘子,优先保障用地及环境指标,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第二节 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国际科技发展新趋势为我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全球新兴技术不断突破、新一轮产业变革即将来临,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断融合渗透,数字创意产业引领消费新风尚,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基因技术、精准医学、生物合成、工业化育种及种养植等新模式孕育出生物新经济。三维(3D)打印技术、机器人、超材料与纳米材料等将改变制造业国际分工版图。全球气候变化让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规模快速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能源革命将重塑能源资源格局。新技术、新产业推动全球经济进入了新时代,也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方向,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为我区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新业态,创新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共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和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通过各领域、各层面的持续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更加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速,新兴产业体制日益完善。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推动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氛围快速形成,夯实了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自治区开放发展战略为我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自治区持续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建立与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统筹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拓宽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带来巨大商机和发展潜力。生态经济、服务业、开放合作等系列重要大会顺利召开,有利于推动新技术、新业态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从国内外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高端技术和领导人才。自治区统筹组织和全面推进各项重大工作,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补足新兴产业发展短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以来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依然面临着诸多制约与瓶颈。新兴产业整体规模依然不大,与发达省(区、市)相比差距较大,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有待增强。产业链短窄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技术行业较少,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政策导向作用不明显,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各市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投融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层面的体制机制还需完善,科技资源效能仍需进一步充分释放。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紧缺。

第二章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央赋予广西的 “三大定位”,以创新、壮大、引领为核心,突出优势和特色,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弯道超越”和重点突破,着力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园区,着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着力构建“一极两带两组团”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化、高端化、集聚化、规模化 “四化”发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新常态下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引擎。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重点突破和统筹推进相结合。发挥我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围绕关键环节,集中要素资源,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强化政府导向作用,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全面推进,深化部门协调和区市联动,形成合力,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坚持龙头带动和产业集聚相结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引进先进技术,扶持壮大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重大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批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坚持开放引领和需求导向相结合。抓住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契机,加强面向东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全球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快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培育带动新消费、新业态的发展。

——坚持精准发力和差异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我区的区位优势,突出精准投入、精准招商、精准扶持的工作思路,促进我区重点领域加快做大做强,产业不断优化升级。鼓励各市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自身特色特点,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品和新兴市场,找准方向,补齐短板,促使不同区域间新兴产业差异化发展。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到 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5%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15%左右。

——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显著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比重明显提高,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进与拓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 4%,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全区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增强。“一极两带两组团”产业格局初步成型,争取建成 2个年产值千亿元以上、3—5个年产值 500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中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培育形成一批骨干明星企业,拥有年产值 500亿元以上的企业 1—3家、300—500亿元的企业 3—5家、100亿元以上的企业 10家以上。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根据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优化我区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和协同发展。

第一节 总体布局

着力打造“一极两带两组团”新格局,即规划建设南宁新兴产业核心增长极,桂柳南北新兴产业创新带,沿海沿边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带,桂东承接新兴产业转移组团,河池—来宾大健康新材料组团。

第二节 “一极”

“一极”,即南宁新兴产业核心增长极。南宁市依托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石墨烯和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基地、航空航天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健康养生产业和养老服务示范基地。

第三节 “两带”

一、桂柳南北新兴产业创新带

依托桂林、柳州、南宁、北海国家级高新区及重点产业园区,突出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产业,构建高端化、自主化、集成化主体产业区,打造我区新兴产业创新中轴及后台服务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

——柳州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基地、智能工程机械和机器人制造基地、稀有金属新材料基地。

——桂林市: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打造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制造基地、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基地、电力装备制造基地。

——北海市: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产业,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高品质特殊钢生产基地、滨海健康养生基地。

二、沿海沿边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带

突出国家战略与区域特色,发挥沿海沿边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优势,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等产业,形成特色新兴产业带。

——钦州市: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基地、滨海健康养生基地。

——防城港市: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基地、高品质特殊钢生产基地。

——崇左市:大力发展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重点打造新型稀土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生产基地、沿边旅游养生养老基地。

——百色市:大力发展大健康、新材料等产业,重点打造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生产基地、健康养生养老长寿基地。

第四节 “两组团”

一、桂东承接新兴产业转移组团

依托区位优势,着力承接粤港澳以及台湾等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

——玉林市: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重点打造智能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贵港市: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产业,重点打造健康养生基地、纳米碳酸钙生产基地。

——梧州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智能装备制造、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重点打造节能环保基地、高技术船舶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基地。

——贺州市:大力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产业,重点打造纳米碳酸钙和新型稀土材料生产基地、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基地。

二、河池—来宾大健康新材料组团

依托生态优势、有色金属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健康、新材料等产业。

——河池市:大力发展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打造休闲养生养老基地、稀有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

——来宾市:大力发展新材料、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打造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健康食品和现代中药生产基地。

第四章 重点产业

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六大产业,大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发展。

第一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方位跨界渗透、融合创新与智能协同的新趋势,重点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IT)核心产业和高端软件、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做大北斗导航、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培育兴信息服务业,加快形成南宁—钦州—北海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带。至 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 2100亿元,建成我国面向东盟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

一、下一代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新一代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国际互联网出入口传输能力,重点对接东盟国家互联网核心节点,扩容中国—东盟跨境国际陆缆,加快建设亚非欧 1号国际海底光缆( AAE—1)、亚太直达国际海底光缆( APG)、亚非欧 5号国际海底光缆( SMW5),构筑以广西为枢纽的中国—东盟区域“信息高速公路”。重点支持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系统设备、安全设备微波通信、光通信系列主机及部件、核心芯片、网络产品等新型智能通信终端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以新一代网络技术和无线移动网络应用为基础的小语种服务、内容服务、创新增值服务以及系统集成服务,支持移动支付、移动视频、移动位置服务深度融入各类应用,形成特色产品群。

二、IT核心产业和高端软件

积极对接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和“中国制造 2025”,大力推动关键电子元器件、新一代显示、关键专用设备与仪器、高端软件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网络通讯设备、智能家用视听、智能平台、智能终端设备、车载系统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着力推动整机及光电显示、关键零部件、海量存储、智能传感器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提高新兴领域专用设备仪器保障和支撑能力。积极开发移动互联网平台软件、客户关系管理(CRM)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管理软件、嵌入式软件,着力攻克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鼓励推进行业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在智能电网、电信、金融、商务服务、教育、科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互动发展。建设外包交付和再发包中心,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开展研究设计外包、动漫创意外包、专业技术服务等高端知识型外包服务,推动软件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三、电子商务平台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业发展,依托中国 —东盟信息港,加速建设服务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通关、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企业对企业( B2B)跨境电子商务、东盟旅游服务等本地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中国—东盟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总部基地。支持电商平台企业发展信息处理、数据托管、系统开发、电商咨询、电商培训、电商代运营等专业化外包服务,开展网络推广、国际市场贸易数据服务等增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探索智能物流、供应链电子采购与电子分销等新型业务。构建以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为核心、以支撑技术服务为基础、衍生增值服务为补充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产业链。

四、高端新兴信息服务

积极培育北斗导航、大数据、地理信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信息化与智慧城镇、智慧工业、智慧农业的深度融合。

——北斗导航。大力推进北斗高精度基准站网等重大地面基础设施和北斗卫星导航(东盟)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改造广西北斗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示范网,筹建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构建面向东盟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卫星传感定位、地理空间信息等公共平台、基础信息库和国际推广体系。加快建设钦州北斗导航产业基地、防城港北斗导航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推进北斗导航的行业应用创新,重点实施应急救援、海上搜救、跨境通关、大众位置服务、车辆监控、高精度位置服务、无线宽带(WiFi)室内定位等六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形成中国—东盟北斗卫星导航服务枢纽。

——大数据。实施广西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区域性国际数据交易中心以及政务云、环保云等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形成特色“数据池”。布局大数据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建设“南宁云港”核心基地和北海、钦州、柳州、桂林、梧州等多个主题产业园,形成“1+N”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旅游、文化、游戏、商贸、交通等以东盟为主题的专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东盟小语种搜索引擎。加大跨境数据流动管理,重点在数据标准化、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消费等方面,构建大数据产业创新体系。

——物联网。引进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国—东盟物联网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工业、农业、交通、物流、能源、环境保护、民生服务等领域现有网络及已有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基于底层“万物通连”的“智慧广西”框架体系。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发展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探索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打造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园区,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物联网产业生态圈。

——地理信息。统筹全区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的获取,加快国家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广西分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广西数据与应用中心建设。实施基础地理信息建设与更新工程,加快 “天地图·广西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多规合一、精准扶贫、不动产统一登记、地下管网建设、应急指挥等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示范。着力推进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保障南宁基地、装备高性能无人机航空测绘应急系统建设,加快形成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和南海海域应急测绘保障基地。

——其他新兴信息服务业。积极开发信息技术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数字内容、信息安全、系统集成、高端咨询、专业化 IT运维等业务,支持企业发展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培育新兴服务产业,延伸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

第二节 智能装备制造

根据国际国内智能制造发展态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机器人和 3D打印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农机和电力装备产业,大力推进柳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钦州大型海工装备及保障基地、桂林电气节能及电力电子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到 2020年,实现产值 1300亿元。

一、航空航天装备

抓住军民融合发展机遇,加大航空航天装备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通用航空器制造企业,建设南宁、柳州、桂林通用— 25 —

航空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中小型通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力研发航空发电机、航电系统、飞机关键材料和元器件、智能维护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

二、机器人和 3D打印

根据机器人应用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与汽车、电子、医药、军工等重点产业相结合的工业机器人,面向养老、家政、消费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以及3D打印,大力研发先进高端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传感系统、驱动系统,人机协同新一代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引进培育一批机器人主机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智能矿山装备及机器人制造、智能制造研发服务基地建设,推进发展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形成 3—5家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三、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根据国内外海工和造船业发展态势,重点发展高规格深海船舶、深远海物探船、钻井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洋工程装备,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海上浮动电站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以及邮轮修造业,大力研发深水船舶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深水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升降锁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大型平台电站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钦州大型海工装备及保障基地,北海海洋重工船舶修造项目、防城港海工装备建设项目、梧州智能化特种船舶制造基地、西江流域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广西北部湾邮轮产业项目批准实施,引进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建成北部湾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基地。

四、智能工程机械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推动工程机械向智能化转型,重点发展智能轮式装载机、智能液压挖掘机、智能道路机械、智能矿山机械,大力研发先进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技术、变速箱技术、水平定向钻机技术、智能工程机械操作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柳工工程机械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南宁美斯达矿山机械装备、桂林智能矿山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延伸智能工程机械产业链,提升我区工程机械产业整体水平。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推进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对接北京(丰台)轨道交通实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车辆/车轮、新一代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动力型超级电容器件、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装备、自动化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大力研发高性能转向、城市公共交通储能式电力牵引、碳化硅电力电子、永磁电机驱动、自主化制动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以南宁 “中国中车”基地为龙头,构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将南宁市打造成为服务西南中南地区、面向东盟的重要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六、高档数控机床

根据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汽车工艺总成和关键零部件成套加工装备生产线、电子信息设备加工装备,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功能部件,大力研发数字化协同设计、精密/超精密机床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三维/四维(3D/4D)全制造流程仿真、复杂型面、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100%在线监测等核心关键技术,组建广西数控机床共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广西数控机床制造智能化发展。

七、智能农机和电力装备

农业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支撑,重点发展新型高效拖拉机、高效水稻甘蔗收割机、畜禽养殖智能化设备、高效自动化农产品加工设备、农用无人机、变量施肥播种机、节能保质智能贮运设备,大力研发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实验验证、农业机械关键零部件标准验证、农业机械传感与控制、农业机械可靠性等核心关键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特高压和大功率电力装备、智能电网装备、特种电线电缆,推动电力装备集群化发展。

第三节 节能环保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重点发展节能技术装备、环境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综合管理服务业,加快建设南宁、梧州、贺州、河池生态产业园,推进 “静脉”产业型园区生态化改造,促进企业间、产业间、园区间融合共生。到 2020年,实现产值 1200亿元。

一、节能技术装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节煤、节电、余能回收利用、智能控制等领域,推进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创新,重点发展节能汽车、高效锅炉、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高效电动机、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以及半导体照明,大力研发先进内燃机、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电耦合装备、锅炉自动化控制、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锅炉高效燃烧、高效电机设计、高压变频控制系统以及高效燃烧、换热与冷却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节能产业园、南宁生态产业园、桂林电气节能及电力电子产业基地、钦州发光二极管(LED)外延芯片生产研发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节能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二、环保技术装备

针对突出环境问题,在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重点发展新型水处理、大气治理、垃圾处理、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大力研发再生资源化脱硫、耐高温耐腐蚀纤维、汽车尾气净化、大型垃圾焚烧炉及烟气净化、污染土壤修复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南宁清洁生产与环保关键装备生产基地、南宁新型净水材料及环保设备生产项目、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玉林先进发动机后处理系统(SCR)生产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环境产业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基地。

三、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

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发展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利用、再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精细化大型化成套化、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装备,大力研发废弃资源再制造、废弃资源清洁化利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建设梧州再生资源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玉林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及再制造示范基地、南宁再生资源产业园、柳州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基地、河池有色金属静脉产业建设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促进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四、节能环保综合管理服务业

加强政策引领,积极培育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环境服务总承包、“节能医生”诊断、能源审计、再制造服务、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新业务,不断提高节能环保服务水平。

第四节 新材料

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以下游应用为牵引,重点培育石墨烯前沿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铝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稀有金属材料等四大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力争突破行业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我区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到 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 1100亿元,培育若干个区域优势明显的材料产业基地。

一、石墨烯前沿材料

抢位发展石墨烯产业。围绕石墨烯开发应用与产业培育,紧密跟踪石墨烯领域前沿研究团队、突破性成果与产业化企业,构建产业发展、产品开发、市场应用的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制定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应用专项行动计划,支持广西石墨烯研究院建设国内一流的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规划建设钦州、北海、梧州石墨烯和超高压输配电装备工业基地,创建以军民结合为特色的终端应用产品示范推广基地,重点开发利用石墨烯生产的储能材料、高密度多孔碳材料、导电材料、导热材料、功能涂料、复合材料、光电子微电子材料以及环境治理与医疗诊疗用新材料,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创新、创业活动,着力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石墨烯龙头企业及对石墨烯新材料需求巨大的企业级用户,构建石墨烯制品示范应用推广链,建设“南方碳谷”。

二、稀土稀有金属特种金属材料

根据我区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以提高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性能、扩大高端领域应用、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优先发展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和稀有金属材料,不断提升现有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

——新型稀土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合金材料,积极开发为广西汽车工业配套的新型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磁致冷材料,提高荧光粉、研磨抛光材料产品档次,提升稀土分离冶炼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加快崇左、贺州、梧州稀土产业园基地建设,支持稀土企业主动参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构建面向高端需求的新型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

——稀有金属新材料。重点推进锡基、锑基、锌基合金材料以及高性能锡氧化铟( ITO)靶材、铟基材料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高品质锡焊料、高精度钨窄带、镍铬合金钨钼大型板材和制件、高纯铟等高技术含量深加工材料。建设南宁、柳州、河池、来宾高端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构建高纯度铟基、锡基合金、铝基合金、锑基合金等精深加工链。

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根据航空航天、核电、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等重大工程需求,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材料、高性能铝合金材料。

——高性能铝合金材料。根据高端装备用特种铝合金需求,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带型材、超高性能的铝合金铸件、大型挤压型材、铝合金中厚板,以及高精度铝化成箔、电子铝箔等。支持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发展铝基新材料、高性能铝合金材料,支持南南铝等企业突破高端装备用铝合金的成分设计、热处理工艺、低成本制造等技术的研发,配备国际领先的铝合金生产、加工和检测设备,形成领先、完整的特殊轻质铝合金材料产业链。

——高品质特殊钢。重点发展高强汽车板材、汽车动力系统钢材、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等高性能专用特种优质钢材。大力开发新一代核电装备用特殊钢及配套构件与焊接材料、变压器和电机用超低铁损高硅电工钢、高性能耐磨钢与高速工具钢,积极开发海洋工程装备用特种耐蚀钢和钢管、长寿命齿轮钢等基础零件用钢。提升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材料性能及制备技术水平,拓展高品质不锈钢材料下游产业链。依托防城港钢铁基地、梧州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建设高品质特殊钢产业集群。

四、其他新型材料

根据节能环保发展需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材料、钠米碳酸钙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物质材料等新材料。

——新能源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动力锂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重点发展动力或储能电池用的高性能电池正负极材料、新型隔膜、电解液、锰酸锂、储氢、氢氧化亚镍等关键电池材料。积极开发晶硅电池、硅基薄膜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透明导电玻璃等材料。

——纳米碳酸钙材料。依托贺州平桂纳米碳酸钙产业园、百色纳米碳酸钙产业项目,重点引进和突破纳米碳酸钙材料及制品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大力开发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耐污染的纳米粉体系列碳酸钙新材料产品,积极推进在化学建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绿色印刷、功能涂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全国知名的纳米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开发建筑结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与装饰装修材料的新品种、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积极推进特种工程与功能材料、海工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品、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功能型建筑干粉砂浆及专用添加剂、水泥基复合吸声材料、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依托贺州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

——生物质材料。大力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高性能生物基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重点开发生物质功能材料、生物质或生物基塑料和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等产品,积极开展生物质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引进生物基复合材料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快推进生物质材料在能源、化工、纺织、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和示范。

第五节 新能源汽车

把握底盘电动化、车身轻量化、智能化、车网融合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按照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并举、机制创新与政策配套并举、公共交通与社会应用并举的思路,以 “纯电动驱动+智能出行”为主攻方向,强化技术创新,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和配套产业,加快建立特色明显、资源共享的研发体系,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到 2020年,全区形成新能源整车年生产能力 40万辆,新能源动力总成年生产能力突破 5万套,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超 300亿元;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104座,新增充电桩 26215个。新能源汽车在全区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充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形成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开发、生产、销售、检测、服务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

一、整车制造

积极引入国际一流先进技术,建设和完善整车平台,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以柳州为中心,以— 37 —

桂林、南宁、梧州为辐射区,打造“一主三副”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推广示范区,重点支持柳州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及量产基地、以南宁为代表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轻量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桂林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以及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比亚迪营运中心和电动大巴生产项目建设。大力开发生产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物流车、纯电动公交客车、纯电动行业专用车及其他特种用途电动车,积极开发生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多用途汽车(MPV)和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产品],加快开发和引入燃料电池乘用车、高效储能器汽车及其他新型动力汽车新品种。支持建设智能汽车主题公园,打造和布局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应用,力争将柳州打造成为国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示范基地。

二、零部件产业

建设面向全球供应的高端零部件产业体系,重点推进电池、电机、逆变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自主化。

——动力电池及材料。建设梧州、钦州、崇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车用燃料电池电堆、高性能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等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大力推进锂离子动力电池、锰酸锂电池、石墨烯基电池、新一代动力电池用高容量正负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超前布局下一代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

——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鼓励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提升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锂动力、镍氢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辅助系统等领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发展交流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以及电控系统、电驱动变速系统、关键传感器、电动化总成控制系统、整车分布式控制系统。

——辅助系统。重点发展基于互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智慧出行系统及电动汽车专用接插件。加强车载光学系统、车载雷达系统、高精定位系统、车载互联终端、集成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和测试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摄像头、雷达、导航定位、无线通讯终端等上下游产品成链发展。

三、配套服务业

实施充电设施发展工程,积极推进充电机、充电桩、有源滤波装置、电能监控系统等充电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与适度超前建设。加快汽车动力电池检测平台建设,构建新能源汽车开发、测试和检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运营营销服务体系,因地制宜配套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打造电动汽车整车租赁、电池租赁、电池梯级利用与回收再利用等配套服务产业链。

第六节 大健康

立足我区生态、健康、长寿养生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顺应国际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遵循 “医养结合、生态怡养、寓养于游、康居一体”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健康养老、健康医药、健康服务、体育健身、健康食品,着力建成一批融医、药、养、游、食、购、居于一体的智能综合体,积极培育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消费者参与的“大健康、大养生 ”跨界产业链,加快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到 2020年,大健康产业实现产值 2500亿元,基本形成 “一市一业”、“一镇(村)一品”的大健康产业特色,初步将广西打造成国际知名的长寿健康养老胜地、国内领先的大健康产业基地。

一、健康养老养生

大力发展独具我区特色的健康养老、健康养生、体育养生三大业态,培育养老养生消费市场,打造世界级 “医养交融、游居一体”的长寿健康养老养生目的地。

——健康养老。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服务需求,依托不同区位生态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以广西建设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南宁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桂西养生养老长寿产业示范区、桂北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示范区、北部湾国际滨海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区、西江生态养老产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在巴马、桂林、梧州、沿海沿边地区等旅游风景区及中国长寿之乡,建设一批滨海型、山水型、森林型、气候型、温泉型、生态型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公寓式”、“候鸟式”、智能式的高端宜居养老社区。不断强化“医养结合”,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康护一体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特色护理院等医疗机构。积极探索生态养老小镇、退休村等异地养老模式,丰富健康养老服务业态,形成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异地养老、老年产品设计研发制造等为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养老产业基地和国际休闲养老基地。

——健康养生。以中青年人群为目标,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积极发展居住养生、游乐养生、滨海养生、壮瑶医养生、温泉养生等特色养生产品,构建独具广西特色的生态休闲健康养生产业链。重点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桂林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区品牌升级,开发适宜中短期流动客户养生居住的酒店式公寓,发展居住养生。大力发展北部湾滨海养生健康旅游,积极发展以大瑶山、姑婆山、十万大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大明山及环南宁等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的生态康体养生旅游;大力培育壮医瑶药等广西特色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重点支持防城港金花茶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创新健康旅游业态,推广金秀大瑶山“康体养生+生态休闲+民俗体验”、桂东南温泉带“健康体检+水疗( SPA)温泉+观光游览 ”、桂西红水河流域壮瑶族“体育运动+民俗体验+观光游览”等健康旅游产品,力促各市建成 1—2个大健康“特色小镇”、5—10个大健康“幸福乡村”,形成广西健康养生旅游特色,促进产业融合。 

——体育养生。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重点发展运动养生、体育健身和体育旅游。建设体育健身特色街区,支持开发专业 SPA、形体训练、瑜伽术、垂钓、骑车健身等运动养生,适度开发以国际邮轮、豪华游艇、沙滩运动和体验为代表的高端运动养生。不断完善健身休闲、竞技表演、体育用品等体育健身产业,鼓励北海、防城港、钦州沿海三市大力发展海洋观赏表演类体育运动和海上休闲运动。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以红水河为绿色长廊,建设具有骆越文化体验、健身旅游等不同区段主题的红水河民族体育休闲带。

二、健康医药制造

充分发挥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制造,打造广西特色健康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推进中医药、化学药和海洋生物医药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重量级新药及其制剂产品产业化,适度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鼓励药企加快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创新、中药标准提取物、中药饮片等领域的成果转化,着力开发一批疗效确切、具有较好前景的民族药新产品,重点研制对预防、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药物,培育打造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药产品和企业品牌。实施海洋天然药物研发、海洋生物医用新材料开发、海洋生物酶示范工程,支持开发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结石、抗骨关节病等海洋创新药物,开发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医用生物材料,开发食品、化工、医药、材料等行业用特效酶制品,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 “南方药都”和广西道地药材核心生产基地建设,全力将我区打造成南方中药材种植基地、民族药二次创新基地和国家基本药物重大疾病原料药基地。

——医疗器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医疗保健器械产业集聚区,研发、制造并推广数字化健康医疗智能设备。重点支持研发与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生物 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大型医疗设备、健康和康复辅助器械、便携式家庭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以及相关微型传感器件。强化民族特色医疗器械开发,推进壮医、瑶医等传统医疗器械数字化、高端化。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智能健康产品、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设备器械的生产制造水平。

三、健康医疗服务

满足百姓高品质医疗需求,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康复疗养、健康管理等产业,形成贯穿制造、服务与管理全程的健康医疗服务产业链。

——医疗服务。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健全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与普惠民生良性互动。鼓励公办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错位发展,支持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合作建设专科医院,发展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重点开展整形医学、康复医学、医学美容、高端临床体检等特色医疗服务。以信息化、物联网发展为依托,构建城乡一体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移动医疗服务。

——康复疗养。整合疗养康复资源,发展高端精准疗养服务。改善现有疗养院、疗养公园的硬件设施条件,进行特色化运营与整体营销。引入社会资本,在桂西、桂北和沿海地区规划建设高端疗养康复基地,发展特色疗养服务。主动对接国家精准医疗计划,争取实施巴马精准医疗试点,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怡养服务网络,打造独具广西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康复愈养区。

——健康管理。重视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重点发展健康数据管理、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服务,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加快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健康医疗行业治理大数据、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公共卫生大数据的应用。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服务,拓展集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建立于一体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

四、健康食品开发

以增进健康为目标,按照 “定位高、品牌响、链条长、集聚度高”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发功能型保健品、健康饮用水、健康农产品,制定和严格执行各类标准,提高食品安全性与健康能级,形成高品质、多系列、高效益的健康食品产业体系。

——功能型保健品。围绕抗疲劳、抗衰老、抗氧化、强免疫、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以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能,大力开发系列功能型保健品,重点开发功能性果蔬产品、海洋生物保健品、天然果汁酸乳制品、天然活性产物、多肽类功能性食品,着力提升火麻类、蜂产品类、富硒类、珍珠粉类、茶类和维生素类等保健品的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发展新一代功能型营养食品,加强红茶、新型茶饮料和多元复合茶加工技术研发,促进山野葡萄酒、特色果酒风味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健康饮用水。发挥广西饮用水天然、安全、营养、健康等优势,挖掘原生水、小分子团水、弱碱性水、极软水、负离子水、富锶水的开发潜力,实施千亿元健康饮用水产业发展计划,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天然矿泉水、天然泉水产品及系列精深加工饮品。加快推进广西天然优质饮用水国家地理标志和国家标准建设,推动巴马统一、巴马丽琅、九千万和巴马活泉等一批高端矿泉水进入广西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系列,合力打造特色天然优质饮用水与健康消费用水著名品牌,基本建成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生态长寿天然饮用水产业基地。

——健康农产品。依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 “养生长寿”为主题的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海产品,重点发展盘阳河流域有机稻米、有机山茶油、珍珠玉米、火麻、核桃、香猪、三乌鸡、有机茶等特色农产品,加强桂北地区富硒水稻、富硒罗汉果、富硒沙糖桔、富硒荔浦芋、富硒香米、富硒茶叶、富硒灵芝、富硒禽蛋肉等富硒农产品生产试验、示范及新技术推广,壮大桂东南地区六堡茶、坚果、八角、玉桂、软枝油茶、石斛、桑树以及蔬菜等特色优势种植业,推广使用先进节能生产技术,大力拓展外海远洋渔业。

第五章 重大行动

第一节 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一、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国家重大计划、重大工程的导向作用,整合区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加强智能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石墨烯、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工业精深加工、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等重大产业技术的攻关,夯实产业创新基础。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部署创新链,推动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发展。

二、建设一批功能型创新平台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布局建设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并升级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新兴产业创新创业提供支撑。构建科技创新“飞地”,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科研院所在国内外科技创新高地建立我区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创新高地的科技、人才、金融、信息等资源,不断提升我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三、创建一批新兴产业创新联盟

鼓励开展区域合作,建立完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支持新兴产业企业以成套装备工业设计为突破口,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柔性引进、技术联盟等多种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内外新兴产业高地形成源头技术孵化与产业化落地的阶梯分工,弥补本地科技创新资源的不足。重点建设机器人、石墨烯产业、 3D打印、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第二节 产业化促进行动

一、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整合优化各类行业补贴政策,推行定向扶持机制,促进中间产品市场的培育和要素市场的形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强化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对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撑作用,推进一批创新技术的试验、验证,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重点推进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石墨烯、海洋工程装备、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制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饮用水等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

二、推动科技成果向重点产业园区转化

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的要求,对全区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推动新兴产业以及各种重大科技成果、领军人才等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园区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和集聚增长。重点推进南宁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园、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南宁富士康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园、柳州科技园、柳州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桂林高新区花江生态科技园、桂林北斗导航芯片产业基地、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北海软件信息产业园等建设,形成一批以重大科技成果为支撑、集群化发展的新兴产业基地。

第三节 新兴企业培育行动

一、打造“旗舰”企业

实施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精准招商计划,引进一批产品档次高、科技含量高、品牌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产业战略联盟,集聚关联企业,通过企业间兼并收购、相互持股等方式,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圈促进集聚发展。实施“百十亿”大企业成长计划,引导技术、人才、资金、项目向骨干企业集聚,力争打造一批年营业收入达 10亿、100亿乃至 500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大企业、大集团。

二、壮大小微企业

深入实施“万家小型企业上规模”工程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程”,打造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和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信息网络体系,破解企业发展难题。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和提高审批服务效能,不断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自治区认定一批新兴产业企业,各部门联合强化生产要素配置,统筹运用建设用地、用电优先、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迅速壮大小微企业群体。

第四节 市场培育行动

一、实施一批市场培育重大示范工程

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加强对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培育,组织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推进以成套工程施工机械和高性能液压件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以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以高性能结构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以现代中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节能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为代表的绿色环保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先期市场培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清单。

二、拓展市场空间

鼓励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健康产品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鼓励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引导发展电子商务新模式。将实施商标战略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优先扶持新兴产业的商标发展。充分发挥我区现有品牌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品牌发展的高端化、国际化。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第五节 开放合作行动

一、创新对外开放模式

把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与带动我区新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支持著名跨国企业在我区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与欧美、日韩等新兴产业发展先行区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新兴产业企业扩大对东盟的贸易往来。支持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到出口目标市场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在国外申请专利,开展国际并购,加快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依托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越跨境合作试验区、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园等平台,建设跨境新兴产业特区。以创业孵化带动产业合作,以技术转移驱动创新合作,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国际化水平。

二、加强区域创新协作 

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重点选择在现代农业、健康产业、新能源等领域,强化中国与东盟技术创新合作,加快形成面向东盟的区域性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建设桂粤港联合创新区,实施南宁—广州—深圳—香港创新主轴战略,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加强与香港高校、研发机构合作,推进重大科研成果在广西实现产业化。支持桂粤、桂港、桂台两地企业联合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创新合作。

第六节 军民融合发展行动

一、打造军民融合特色产业

积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做好“军转民”和“民参军”两篇文章,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针对我区汽车、制糖、有色金属等特色产业大而不强、创新乏力的问题,瞄准军工在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军用电子、北斗导航应用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重点实施北斗导航产业快速成长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重点突破工程、高端装备制造跨越发展工程、军用电子技术推广应用工程,促进军工高新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推进我区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大力支持我区名优企业根据军品需求和国防建设需要,大幅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军品生产,在推进“民参军”过程中,催生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特色新兴业态。

二、推进军民协同创新

密切军地交流沟通,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支持我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与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所、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等军工企业合作,推进军地技术协作。围绕物联网、大数据、通讯设备和终端制造等产业,搭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共同研发突破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国防知识产权技术孵化。组织开展国防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试点,促进创新成果形成产业集群。

第六章 政策措施

第一节 强化财税扶持政策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社会资本依托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战略性新兴创投基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项目投资和产业化发展。建立政府远期购买和产品补贴制度,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促进新兴产业产品示范应用,扩大市场份额。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鼓励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委托运营、合同环境服务等新业态。全面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第二节 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加强政银企合作,建立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信贷业务,扩大“惠企贷”引导资金规模。在风险可控条件下创新担保方式,支持企业以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以及应收账款等进行贷款质押担保。完善投融资机制,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业务。鼓励民间资本参股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会、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专业性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市企业和全区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及其支持管理办法,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和场外交易。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债务融资工具。

第三节 突出科技支撑政策

完善技术创新政策,抓紧制定《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智能高端发展专项扶持办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鼓励各级政府向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降低新兴企业创新成本。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修订完善广西知识产权和专利自助管理制度,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转化的奖励扶持。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全面落实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的补贴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购买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生产能力的补助政策。

第四节 落实开放发展政策

充分利用现有与东盟合作交流和贸易互通机制,促进国内、区内新兴产业企业与东盟各国合作,发展符合东盟市场需求的特色新兴产业。重点支持跨区域、国际性新兴产业重大示范项目纳入“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国际产能合作等战略,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统筹使用自治区开放发展专项资金,以及亚洲开发银行、亚投行等优惠贷款,加大对“走出去”的新兴产业企业扶持力度。依托广西“走出去风险保障平台”,为新兴产业企业应对海外投资风险提供政策性保险工具。落实国家新技术新产品进出口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兴产业企业所需高端技术装备产品进出口给予退税。

第五节 夯实人才基础政策

编制、发布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目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发布各产业人才需求数量、构成和区域分布信息,有计划地培养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类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设立自治区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院士工作站,建立完善柔性引进院士激励机制。设立人才服务卡制度,对在广西投资创业、符合条件的高级人才,发放人才服务卡,在住房、社保、医保、定居、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先与便利服务。

第六节 完善土地供给政策

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供给模式,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适度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倾斜。鼓励中小企业以租赁等方式利用土地,积极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方式。引导土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支持标准厂房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现有开发区、产业集中区布局,促进产城融合。鼓励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智能装备等智力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行精细化土地定向开发,发展用地量小、产出高的楼宇经济。

第七章 组织实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协调

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紧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主要任务,落实责任单位。编制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根据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区发展重点,及时修订、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制定出台《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分类统计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工作。

第二节 成立产业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

依托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成立以企业家和行业专家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咨询委员会,建立多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在各类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和重大项目实施时,必须征求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意见,充分吸纳企业家和行业协会的合理建议,提升企业在产业创新发展决策中的话语权。

第三节 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改革技术创新项目的形成机制和支持方式,面向企业技术需求编制项目指南,增强市场对技术研究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并定期滚动更新。优先推荐和支持入库项目申报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列入国家“双创”计划、建设创新平台。将总投资额达5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列为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实行重点项目督查督办。

第四节 加大工作考核力度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考核机制。在对各市领导的政绩考核中,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将当期考核与长远考核相结合,充分发挥好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规划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奖惩激励机制,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管理,促进各项规划目标和任务的有效落实。

第五节 强化舆论宣传

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宣传报道,推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导社会各界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大抓手。适时举行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