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 经验

浙江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 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

一、示范区前期建设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握“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发展机遇,全省上下思想统一,以企业为主体,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十大专项行动,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大力发展智能化产品装备、工业机器人和工业应用软件,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机器联网、电商换市,实施“十行百企”数字工厂示范工程、开展智能制造、互联网与制造融合创新示范试点,培育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和云工程与云服务产业,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全面开展两化融合宣传、推广、培训和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测,我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两化融合国家战略在浙江的实践探索了路子、积累了初步经验。

两化融合指数快速提高。我省两化融合指数从2012年的全国第七、到2013年的全国第五、到2014年的全国第三,指数达到86.26。2015年,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机联网率分别达到43.68%、27.79%;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普及率、制造执行系统(MES)普及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普及率、供应链管理(SCM)普及率分别达到79.69%、39.74%、28.71%、64.10%;重点行业典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和销售比例分别达到27.9%和33.74%。“两化”深度融合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少能源材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强省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示范试点工作务实推进。全省26个县(市、区)创建了“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其中,杭州滨江区等20个两化县(市、区)为综合示范区、绍兴市上虞区等3个县(市、区)为绿色安全专项示范区、嘉兴市南湖区等3个县(市、区)为电子专项示范区;7个县(市、区)创建了“两化”深度融合国家试点。各示范、试点地区围绕我省建设“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总体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

专项行动计划效果明显。各地深入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十大专项行动。“机器换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电子商务领跑全国,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3万亿元,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占全国的16%,网络零售额和电子商务交易额总量均位居全国第二。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形成竞争优势。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9456亿元,其中,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31.5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3037.4亿元,实现利润791.3亿元。形成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通信电缆及光缆、电子信息机电和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启动了一批信息经济示范区和特色小镇建设。

技术支撑能力得到提高。建立了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园区、小镇),支撑带动“两化”融合建设;培育了一批具有工业云工程实施能力、工业云服务能力的信息工程公司和12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围绕做强产业链进行关键技术创新和短缺环节技术攻关,在工业信息工程软件平台、智慧工厂云平台、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等关键领域取得较大技术突破,提升了智能制造“云网端”装备、软硬件和服务集成、工程总承包和施工等方面的能力。

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我省连续出台关于“两化”深度融合、信息经济、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宽带浙江、云工程与云服务、信息消费等领域的系列政策,不断优化推进机制,信息化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提升等行动全面实施,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有80多个地区制定有关信息经济、两化融合、“互联网+”的政策文件,30多个地区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两化融合领导小组,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的局面。各地政府加大财政支撑,据初步估计,2015年各地投入“两化”融合财政专项资金超过10亿元,支持示范试点项目超过1000个。

虽然我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浙江经济总量大,行业和企业数量多且以民营经济为主体,面临形势复杂,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突出,受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思维影响等,我省“两化”融合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对“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缺乏信息化人才和技术支撑;制造业柔性化、智能化生产能力不足,面临综合集成跨越困境;企业对业务流程优化、协同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务缺乏探索。“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是优化供给侧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窗口期。继续深化我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是我省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机遇,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的重要抓手。

二、面临形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形成产业变革新动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又逐步登上舞台,技术快速演进,产品快速迭代,不断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引领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十三五”时期,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将成为我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

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进入集成化新阶段。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重振制造业等制造业战略的实施,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我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加快推动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发展,是从根本上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战略,以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为主线,抢占制造业新高地已经成为共识。“十三五”时期,智能制造将进入新阶段,即在机器换人、机器联网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软硬件集成,数据集成,要使工厂内人、机器、物料实现网络化集成、平台化管理,以快速提升智能制造的综合效益。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成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全球互联网发展正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引发生产方式、竞争格局持续变革。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新趋势。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日益显现,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行业和企业平台化组织方式、运行模式都在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成为两化深度融合新阶段的重要表征,也是发挥我省制造业和互联网“双重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弯道超车”的关键。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信息服务支撑能力,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通过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加快构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工业组织体系,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将浙江“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发展新经济的样板。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把产业结构转型摆在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位置,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

跨界融合,开放互动。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在各个环节的全面融合,发挥互联网聚集、整合、优化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势,加快构建柔性、智能、精细、绿色的新型制造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产用联动,创新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动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

市场主导,政府引领。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强化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加强政府规划、宣传、培训、推广和政策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区域、行业和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分业施策。把握“两化”深度融合在不同环节、行业、领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不同示范区、不同产业基地、不同行业扩散应用模式,加快形成方法科学、机制灵活、引领应用的融合推进体系,构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三)发展目标

制造业和互联网加速融合,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创新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建立健全制造业“双创”体系,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智能生产、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模式广泛推行,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到2020年,全省“两化”融合指数达到100以上,居全国前列。“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达到30个以上。

——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不断登高。重点企业ERP、SCM、PLM、MES、装备数控化率、机器联网率等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比率分别达到90%、80%、70%、60%、50%和40%,企业系统集成和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加强,进入综合集成阶段企业达到1000家,实现创新突破阶段企业达到400家。

——智能制造取得新突破。数字工厂示范试点达到500个以上,智能工厂示范企业100家以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智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机器换人”战略不断深化,智能机器、联网机器得到推广应用。生产方式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创建20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区,制造业“双创”体系不断健全,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加速建设。培育50家创业创新示范试点企业、50家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建设10个以上制造业“双创”基地,激发创新活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机制健全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市场化服务和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实现每年50家以上企业的贯标认证,全省累计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达到300家以上;每年2000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自评估开展对标引导。

——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态基本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服务新业态快速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90%以上,重点企业网络采购额、网络销售额分别占采购总额和销售总额的40%和50%以上。

——两化融合环境和产业支撑得到显著提升。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产业互联网大会,在国内形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盛会。工业软件和工业信息工程服务企业快速发展,创建50家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和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工业软件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着力培育网络化生产新模式

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加快构建产业链企业间、企业各部门间信息协同的新型制造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围绕终端新产品的网络化协同研发设计,整合企业内外部研发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大力推动网络化协同生产,鼓励大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产业链协同平台,带动供应商的协作生产,进一步降低中间库存;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营销,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渠道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营销组织数据,制定营销策略,灵活配置营销资源。鼓励大企业探索建立基于网络的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营销新型组织体系。

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为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重点推动服装、家电、家具、厨卫等消费品工业以及汽车、机床、叉车、泵阀、船舶、电梯等装备制造业的个性化定制。建立满足定制需要的客户自助式设计平台,基于大数据快速形成制造方案,强化柔性化的生产组织和柔性化的供应链管理,打造一批个性化定制车间;加快建设个性化定制互联网营销平台,鼓励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开辟产品定制专区,提高定制电子商务服务比例,激发新的市场需求。

大力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促进企业由传统的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以互联网构建服务型制造模式,引导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咨询、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实现从制造产品为主向提供工程承包和远程运维服务的转变;支持工控系统制造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建工业设备运营平台,为中小设备供应商和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化便捷服务;支持大型装备企业掌握系统集成能力,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加快促进服务型制造企业成为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模式。

加强工业大数据应用。提高企业全面采集数据能力,重点对生产、管理、营销、研发数据进行准确、及时采集;鼓励产业集群、大企业探索建立全局性的行业大数据平台,深度开发利用数据,建立企业、行业决策体系。加快推动大数据营销,利用外部市场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关联营销。完善数据资产管理和开发利用机制,建立大数据信用体系,探索建立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

(二)着力构建制造业“双创”新体系

积极推动大企业“双创”。激发大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创新研发生产、组织管理、营销服务模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创新行业生产经营模式,鼓励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变革;激发大企业创业动力,不断引导大企业参与互联网创业,鼓励将工业设计、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部门剥离设立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企业;推动大企业利用自身的行业资源进行基于互联网的二次创业。鼓励大企业面向全社会开放平台资源,提供创业孵化、行业咨询、人才培训、检验检测等服务,促进创业创新要素发展。

促进中小微企业“双创”。积极拓展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方式,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生态系统。不断完善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征信、投融资、3D打印、检测等服务。

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积极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资合作培育新的经营主体,融合双方优势,互补双方短板,建立新的商业模式。积极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打破企业界限,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企业开展战略层面、品牌层面、平台层面和技术层面等多方位的合作,建设一批以互联网平台为入口,制造平台为依托的新型服务平台。

构建“双创”支撑服务能力。加强对创业创新企业的信息服务支持,鼓励创业创新企业利用阿里云、华数云等公有云服务搭建平台,开展经营,鼓励省内高新园区、软件基地、特色小镇提供低价的云计算服务,支持创业创新。积极培育发展产业互联网服务港、产业互联小镇、智造小镇等新型制造业创业创新新载体,鼓励大企业剥离企业和创业企业入驻园区,集聚发展。

(三)着力发展智能化新产品和装备

提升产品智能化附加值。推动家电、电气、家居、通信、汽车等产品不断融入智能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移动互联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的远程控制和在线监测,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由传统的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产品研发中的融合应用,推动产品从“数字一代”向“智能一代、虚拟一代”升级。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鼓励新型智能硬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加快研发智能化新装备。积极研发适配新一轮机器换人的高端智能化、一体化生产装备;力推临安装备产业集群、缙云带锯床产业集群、永嘉泵阀产业集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等的智能化提升;重点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物流和仓储产业中心、工业机器人产业中心。通过推动5G车联网试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智能化的交通装备、医疗装备等产业发展,支持金华与浙江智慧车联网有限公司深化合作探索智慧车联网。

不断普及数字化设计。积极引导企业利用仿真设计、三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设计研发质量和效率。运用3D打印、逆向工程等技术实现模具和样品的快速制造。不断推动企业开展PDM、PLM进行产品研发数据管理;推动数据加密、虚拟桌面等技术强化研发设计部门的信息安全保障。

(四)加快推动数字化工厂建设

持续推动智能机器换人。深化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把智能机器、联网机器、一体化流水线作为推广应用重点。主要围绕汽车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电力电子、橡胶塑料、电梯制造、家用电器等行业,针对冲压、焊接、喷涂、铸造、装配、包装、物流、检测等环节,实现关健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

深化机器联网应用。利用好RFID、各类传感器、条码、无线网络等技术,构建工厂内人与机器、机器与物料、人与物料之间的网络结构;加快研究形成工业装备通讯协议库,支撑不同品牌、不同产品之间的数据通讯;支持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工业互联网相关标准;支持视频处理公司积极培育工业视觉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加强企业关键系统集成。积极推动企业“两化”融合从单项应用阶段向综合集成阶段发展。进一步推动以MES为核心的制造执行系统应用,加速MES与机器系统、机联网平台的纵向集成;加快推动ERP、PLM等业务管理系统与MES系统的无缝集成,实现全自动排产、柔性化生产。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避免生产、管理两张皮现象。支持专业从事数据集成、中间件等服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在纺织印染、医药、机械、汽车、电子、五金等行业打造一批“透明工厂”、“无人车间”。

大力推进绿色节能制造。依托绿色安全“两化”融合专项示范区,加快探索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重点行业的绿色制造变革,在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皮革、蓄电池等行业推广物联网技术,实现网络化环保控制;统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试点,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绿色示范工厂。加快推广节能环保网络化管理。依托智慧能源监测平台,逐步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合同能源管理和低碳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五)加快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加快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普及。加快推动分行业、分地区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在两化融合示范区继续抓好一批试点企业,促进企业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与工信部电子情报研究所合作开展分行业的管理体系标准制定。力争继续培育一批两化融合贯标咨询机构,做大做强1-2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咨询机构。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在市场化采信中的运用。

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深入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登高计划,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引导企业利用“两化”融合评估大数据平台进行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发挥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开展企业的“两化”融合现场问诊,精准帮助企业寻找“两化”融合“短板”;不断完善区域“两化”融合评估体系,每年对全省地级市和县(市、区)进行“两化”融合评估,发布“两化”融合指数,编制“两化”融合评估报告,为政府精准施策、机构精准服务提供科学支撑。

提升大企业大集团信息管控能力。进一步引导国际化、跨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利用信息平台对各分子公司的财务、资产、人力资源、重点项目进行实时、准确管控。鼓励有条件的集团设立CDO(首席数据官)岗位,统筹集团和各成员公司、分支机构的数据资产,建立集团大数据平台,强化集团管控的同时,也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分析。推进国企建立CIO(首席信息官)制度,提升国企信息化的一体化管控能力。

(六)加快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水平

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引导大企业利用成熟网络平台进行采购和销售,鼓励发展以龙头企业牵头的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深化推动海宁皮革城、绍兴轻纺城、义乌小商品市场等传统专业市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运营谋求转型;大力发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在线支付、加工配送、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等平台服务。鼓励各地建设地方产业带,开辟地方特色馆。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在物流信息基础交换、标准制定等领域的持续发展,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物流信息交换共享体系。不断完善宁波舟山港、温州港、义乌无水港等物流门户的信息服务体系;引导传化物流、菜鸟物流、八方物流等健全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数据分析等在内的服务体系。支持宁波与IBM深化合作探索智慧物流平台建设。

加快发展产业链金融。加快培育蚂蚁金服、浙江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积极打造互联网金融小镇,营造集聚氛围,打通产业链,加快推出适应于中小企业的产业链金融新平台。鼓励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开拓产业链金融业务,支持发展数据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股权众筹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提供在线、实时、快捷的企业贷款服务。培育一批互联网金融软件及解决方案供应和服务商。

(七)强化两化融合技术和服务支撑

重点突破“新四基”关键技术。高度关注可能引起现有投资、人才、技术、产业、规则“归零”的颠覆性技术,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力争实现“弯道超车”。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新的两化深度融合四个主要基础技术研发。在“新四基”的各领域建立一批重点企业研究院,以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一批产业联盟,加快打造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和服务的产业链。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积极争取国家关于“新四基”的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形成一批行业专利和标准。

壮大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移动互联软件等工业软件以及北斗导航、智慧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软件;打造一批省级软件产业示范基地、创新基地,建设一批软件行业集聚的特色小镇。培育一批2B(面向企业级服务)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和平台。加快培育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服务企业,推广相关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支持杭州、宁波创建全国软件名城。

积极培育工业信息工程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具有智能制造总设计、总集成、总实施能力的工业信息工程公司,能够一揽子解决企业机器换人、机器联网、系统集成、软件实施等需求。支持有一定基础的工业信息工程服务企业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整合产学研资源集中开发一批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实施一批样板工程。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专业设备、软件研发,并剥离出信息工程服务企业为行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服务。支持重点行业的CPS(信息物理系统)开发。

(八)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动企业内外网建设。引导企业不断完善企业局域网、无线网覆盖,实现厂区的网络全覆盖。全面布局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强设备的在线管理。支持跨国型企业建立全球网络体系,以确保信息协同。鼓励企业逐步探索建立私有云、混合云,逐步转移应用和数据至云端,引导基于公有云的企业灾备平台建设。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强对工业园区、高新园区的光纤和4G、5G等网络覆盖。

加快全国性信息基础设施战略布局。支持嘉兴、金华建立全国网络结点,拓宽城市网络出口带宽;争取杭州、宁波、温州作为全国5G试点城市,在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方面率先开展应用;建立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浙江分中心,建设国家域名服务节点,开展南方区域国家域名服务,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提高网络宽带和出口速率。

五、重点工程

(一)大企业“双创”示范试点工程

树立大企业在创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装备制造、鞋服、汽车、电器、家具、医药、五金等行业遴选50家大企业创业创新示范试点企业。引导大型传统企业与大型互联网企业联合搭建面向行业的资源开放平台,鼓励大企业集聚行业资源,加强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搭建20个以上的行业数据、云服务、在线检测、咨询的服务平台。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大企业“双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召开大企业“双创”经验交流会,发布大企业“双创”案例集。建设10个以上的大企业“双创”空间,作为大企业“双创”的重要载体,围绕特定行业,借助大企业资源优势,引导社会化创业创新。

(二)制造业网络化示范试点工程

加快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制造业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模式。在消费品行业、装备制造业各确定50家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开展集柔性供应链、柔性制造、精益制造、互联网营销于一体的个性化定制全流程改造,力争创建全国领先的个性化定制基地。引导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建设或开辟个性化定制电商平台,激发个性化定制需求。确定20家大企业开展协同制造试点,探索网络化协同研发设计、协同生产、协同营销、协同供应链等方向的试点项目建设;加快探索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应用,在全省10个产业集群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行业云、行业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共同研发适合于行业的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

(三)行业数字工厂示范试点工程

在不同行业中遴选一批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信息化基础扎实的企业作为数字工厂示范试点企业。每年评定行业数字工厂示范企业100个,其中数字车间示范试点企业70个、智能物流和仓储示范试点企业20个、数字化节能安全示范试点企业10个。主要推动示范试点企业加快应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加速智能化车间改造,打通关键系统数据壁垒,实现管理系统和生产系统的无缝集成;加快柔性、精益的生产线建设,以支撑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对生产的要求;加快应用智能叉车、AGV(自动引导运输)、WMS(仓储管理系统)等智能物流和仓储系统;加快推动企业设备节能、安全管理系统的运用。

(四)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域创建工程

深化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着力推动综合示范区加强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创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数字工厂、工业信息工程服务等示范试点项目的建设;加强对各示范区的考核评价,落实奖励和淘汰机制。新认定20个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区,重点推进一批大企业“双创”示范试点项目、个性化定制示范项目、网络化协同制造示范项目以及工业云、工业大数据试点项目;健全示范区组织架构,理顺推进机制,落实配套资金,紧抓示范试点项目,广泛开展宣传推广,积极营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氛围。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双创”基地。

(五)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登高工程

结合“两化”融合评估评价和对标引导工作,进一步深化实施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登高工程。建设并不断推广浙江省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大数据平台,绘制两化融合数据地图;完善企业自评估指标体系,力争每年2000家企业参与自评估和自对标。将企业自评估结果作为两化融合各项示范试点评定的主要参考指标。引导企业加强信息系统的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加快信息技术支撑的创新,不断推动企业从单向应用向综合集成、创新引领等高阶水平登高。

(六)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

以示范区为主要对象,推动所有示范试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每年完成50家以上企业的贯标认证。进一步完善贯标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咨询服务能力的贯标咨询机构,结合贯标咨询,加强企业管理咨询、信息化咨询、精益制造咨询和互联网化咨询服务。配合工信部有关科研院所对通过贯标认证企业进行跟踪和复评,强化贯标成果的持续推动。大力推动贯标认证在市场中的采信运用,力争将贯标认证作为政策支持的基础条件之一。举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训班,拓展贯标工作覆盖面。

(七)工业信息工程企业培育工程

加强对具有企业智能制造总体服务能力的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的扶持。每年确定一批具有行业特性的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示范企业,开展第三方服务,鼓励大企业剥离设备研发或信息化部门成立服务企业,对基础好的企业认定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结合软件产业基地创建工作,建设一批集聚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管理软件、企业级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等企业的软件园区或特色小镇。积极探索信息物理系统(CPS)测试验证平台和综合验证床,开展多元异构数据、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

(八)“两化”深度融合宣传推广工程

加强对国家和省级有关政策、国内外先进经验、示范区建设、示范试点企业、示范试点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继续深化、务实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进企业”系列活动,把行业标杆企业、标杆项目作为宣传推广主体,将实施方案、实施过程、成功经验给同行进行分享。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省级层面每年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进企业”活动6场次,各示范区分别举办3-4场次;加强全省经信系统“两化”深度融合相关培训,每年组织针对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家、企业信息化负责人等的培训不少于1万人次。积极利用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专业媒体、新媒体平台对我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各示范区通过地方媒体做好对示范区建设以及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的宣传,积极营造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建立部省合作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机制,每年召开一次部省合作推进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进一步完善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各市、县(市、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示范区要建立相应机制,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要结合实际,按照本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研究制定各地区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及时制定配套措施,抓好政策落实,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进一步完善实施绩效考核机制,把两化深度融合指数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省两化融合促进中心等机构在推动全省两化融合中的中介服务作用,搭建政企之间、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主动对接国家“两化”融合相关战略、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争“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在浙江先行先试。鼓励并支持地方和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完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政策措施,制订符合行业特色、企业需求的专项推进政策。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支持,重点支持数字工厂、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创新、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规划领域。用足用好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工业软件企业和工业信息工程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引导社会化资金参与大企业“双创”等领域项目,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的投入。

(三)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加强对两化融合人才引进、培养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产业互联网大会平台优势,依托“千人计划” 、“海鸥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国内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吸引全球信息化领域高端人才集聚。依托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两化融合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依托全省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制造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支高素质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鼓励省内高校、培训基地、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各类“两化”融合、“互联网+”等培训活动。

(四)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加快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立面向工业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产品检测、检查评估综合保障体系,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及相关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建设完善工业控制领域重要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和灾难备份体系。建立全省网络可信身份管理平台、网络信息安全投诉和举报平台、大数据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等,落实网络身份管理制度,提升网络信息可追溯能力。建设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处置机制及应急防控体系,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治理能力,为“两化”深度融合创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五)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支持两化融合第三方专业公共服务机构发展,提高技术服务、咨询培训、融资担保、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能力。创建中国产业互联网(浙江)研究院,做好我省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鼓励研究院牵头与大型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以及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移动电商等联合实验室;联合地方政府、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建立行业互联网实验室。充分发挥“两化”融合示范区、特色小镇、信息经济示范区等载体在培育“双创”服务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各集聚区积极开展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创新、大企业创业创新等主题的宣传、培训活动。

(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进一步强化部省合作机制,加强协调对接,发挥部省双方资源优势,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培育一批国内领先、具有旗帜作用的示范企业和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行业普遍推广意义的行业解决方案,形成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地区推进方法、资源配置模式和“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加强我省与欧美国家,特别是德国在工业4.0、互联网+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与国外政府、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互访机制,促进国际优秀企业与我省企业的项目合作。办好“中国产业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智能制造相关论坛,加强浙江与上海、江苏、广东等两化融合水平较高地区的交流,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建立企业间、协会间的互访机制。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