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 经验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及优势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优势聚资源、以融合带发展,着力构建以“医、养、健、管”为支撑,特色鲜明、互动融合的大健康产业链,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 年,初步核算,全省大健康产业产值过千亿元,增速超过 20%。医药工业总产值384.13 亿,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总产值 324.65 亿元,占全省医药总产值的 84.5%。累计获得药品批准文号 2329个。单品种年销售额上亿元的药品品种 46 个,苗药销售产值超过 150 亿元,是全国销售最大的民族药。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546.83 万亩,总产量 181.04 万吨,太子参、石斛、薏苡、刺梨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新增社会办医疗机构 129 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 30.7 张,来黔游客中以健康养生为目的的游客达 1.18 亿人次。

——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 年,全省共有医药企业170 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 46 家,5 亿元以上企业 11 家,10 亿元以上企业 6 家;上市企业 13 家,其中主板上市 6 家。益佰、百灵、健兴等 14 家企业跻身全国医药 500 强企业,国药集团、广药集团、华大基因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已落户贵州,“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

局初步形成。

——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已建成益佰医药工业园、乌当医药产业园、修文医药产业园等医药园区 6 个,园区入驻企业 79 家,占全省医药企业的 45.1%,贵安新医药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加快建设。以益佰、乌当、修文等医药产业园为重点的“贵阳新医药产业圈”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贵阳、贵安新区、遵义为重点的“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等健康养生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加快发展,贵安新区、乌当区等 10 个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区)加快建设。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研发支撑有力,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共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 59 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19 个,人才基地 9 个。全省有药品独家品种 33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 154 个。坚持推动大健康与大数据融合创新,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正式挂牌的互联网医院“39 互联网医院”,初步建成“医疗健康云”、“食品安全云”、“检测云”、“心电云”和“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互联网+肿瘤诊疗服务平台”的大健康数据“四云两平台”。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新医药产业和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以及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全方位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精心谋划建立总投资 2100 亿元的“6个 50”重点工程滚动项目库,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大的项目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医养结合、康养融合、互联网医疗等新机制和新模式,从体制机制上不断释放大健康产业市场活力。

二、发展优势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一块适宜人类居住和休养生息的风水宝地,贵州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天然”优势。

——生态优势优越。贵州山水延绵、山水相依,青山绿水相映,入目皆是胜景,被誉为天然“大空调”、“大氧吧”、“大公园”,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 50%,草原总面积 428.7 万公顷;空气负氧离子丰富,森林负氧离子达 600—3000 个/立方厘米,瀑布附近负离子高达 40000—100000 个/立方厘米,溪流、跌水旁的负氧离子 1000—10000 个/立方厘米左右。市州中心城市水质达标率为 10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高于 90%。贵州纬度适宜、海拔适中,地处北纬24°37′—29°13′之间,正处于有利于成长发育和长寿养生的优质生存区间;地处最适人类生存、人体对大气压感觉最佳位置的 500 米到 2000 米海拔高度,有较为宽广、有助于

新陈代谢加快的海拨 1500 米区域。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15℃左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凉舒适、舒适、热舒适三个等级。一年四季微风拂面、空气湿度适宜。省会贵阳市连续十年被评为“中国避暑之都”,六盘水市拥有“中国凉都”的称号。

——资源优势突出。贵州是“生物王国”、“百草之乡”,享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良药”的美誉,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省中药材品种资源 4852 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 40%,居全国第 2 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 363 个重点品种中,贵州就有 326 种,占 88.1%。贵州温泉地热储量丰富,已普查登记的温泉(地热)类资源单体 203 处,拥有世界三大氡泉、全国著名八大温泉之一的息烽温泉。贵州 17 个世居少数民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民间健康养生文化。苗族“药王节”、布依族“六月六”、水族“端节”、瑶族“盘古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中都包含着各类健康元素。以温泉保养、疗养为目的的汤治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瑶浴保健等民族民间保健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众多自然信仰、禁忌习俗、节庆活动、饮食习惯,都渗透着“天人合一”健康养生理念。

——区位优势显现。贵州省地处西南内陆,北邻成渝,东南与珠三角相连,西南经云南、广西与中南半岛相通,周边地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近年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跨越式发展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路网结构日益完善,全面进入“高铁时代”,铁路里程和高速铁路里程分别突破达3000 公里和 700 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 5000 公里,成为西部第 1 个、全国第 9 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通航机场实现 9 个市(州)全覆盖;乌江基本实现全程通航,交通条件大幅改善,特别是国家批复实施建设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带来重大机遇,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集聚,贵州正迅速从过去封闭的内陆洼地向开放的内陆枢纽转变,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夯实了基础支撑,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步伐正越来越快。

第二节 发展形势

贵州发展大健康产业拥有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内部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环境中,在成本攀升、价格受限的双重挤压下,客观上要求我省大健康产业拓展发展视野,创新发展思路,最大限度的将传统优势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全球产业变革,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21 世纪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3D打印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跨界融合,加速催生了基因检测、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个体化治疗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为人类健康需求提供了新手段、新途径,正加快重塑全球健康产业价值链体系,将有利于引爆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内看,健康中国战略,对大健康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国家对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大健康作为大战略。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对健康产业发展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更加凸显了国家对维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更对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为未来 15 年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必将成为激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为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必须全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从我省看,贵州机遇叠加,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当前,贵州已进入高铁时代,开启了大数据时代,迎来了大众旅游时代,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面临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要求我省必须依托独有的生态、气候、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建设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经过“十二五”时期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资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正在叠加释放,全省上下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改革、创新、开放、政策等叠加优势有利于聚集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为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带来基础保障和强劲动力,也将为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释放更大服务需求和广阔发展空间。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利于我们厚植发展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面临挑战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大健康产业横跨三次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能够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广阔市场前景的激励下,世界保健巨头已纷纷将触角伸进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内不少省市更是不甘人后,纷纷争抢发展先机,先后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上海、浙江、广州、深圳、成都、青岛、苏州、泰州等地较早建立起相关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成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先行区,并在医药化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周边省区市亦有利用生态、绿色、养生等理念抢占大健康产业市场,纷纷制定相关战略规划、行动计划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地区之间竞争态势趋激烈,对我省发展大健康产业带来一定压力。

——自身发展存在不足。当前,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一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供给能力不强,与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省大健康产业覆盖一、二、三产,但产业发展仍不充分,大多处于点状、局部的发展状态,质量品牌意识弱、聚集发展效应差,融合发展不够,多为“单打独斗”,缺乏产业间的联系与整合发展,医疗、养老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与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与产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大健康产业市场主体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且企业小而散,缺少大企业、大集团以及龙头品牌企业。目前全省 170 家医药企业中,进入全国医药 500 强的企业仅有14 家,年产值 10 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 6 家,医药制药行业上市企业仅有 6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仅有 7 家,这与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要求极不相适应。三是科技创新、人才支撑能力较弱,与产业迈向中高端还不相适应。目前,全省高技术医药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大健康产业人才匮乏,特别是优质医疗卫生人才、老年护理人员、高层次科研和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由于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滞后以及人才技术缺乏等因素,我省大健康产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与转化能力较弱。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与产业发展体系还不相适应。各级政府和部门均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有的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有的

配套政策措施还跟不上。资源配置还不完善,政策没能最佳叠加,形成最大合力。政策力度不小但形成合力不够。同时,产业发展中的“弹簧门、玻璃门”现象仍然存在;行业审批与管理主体多元,多头管理与缺位错位管理仍然存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融合、绿色、创新、扶贫”,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推进大健康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前延后伸、高位嫁接、跨界融合,深入实施产业大扶贫、大平台、大创新、大项目、大企业五大工程,努力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二、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统筹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力度,引导大健康产业规范发展,推动政府宏观调控与增强市场活力的协调统一。

——改革突破,创新发展。强化改革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消除不利于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体制因素。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实现健康领域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推动大健康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深度融合,催生产业新业态,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促进健康制造和健康服务的有机融合,以及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医、养、健、管、游、食”的大健康全产业链。

——资源整合,集聚发展。整合空间资源,规划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区、基地,引导企业聚集,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大健康产业项目集聚发展。强化产业分工,推动企业协作,形成协同发展、创新高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开放带动,借力发展。积极推进大健康产业对内对外开放,优化开放合作环境,吸引国内外领先技术、专业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健康产业企业来贵州投资创业,借助外部力量培育大健康产业品牌、拓展产品市场,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第二节 发展定位与目标

一、发展定位

建设以智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大健康产业开放发展示范基地和大健康产业扶贫示范区 “三地一区”、“四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智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以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依托大数据产业优势,推动大健康与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养老和智慧运动等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产品创新及新产品研发,打造智慧健康云平台,加快构建健康产业大数据产业链,全力打造国家级智慧健康产业孵化和健康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

——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依托独特的生态、康养与旅游资源,推进大健康与大生态、大旅游深度融合,以促进参与者身体健康、精神愉悦为目的,围绕休闲、康养、健身等主题,推动康复疗养、运动健身、健康管理、山地旅游与养生养老产业深度对接,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康养融合、康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全力打造国家级健康旅游发展示范基地。

——大健康产业开放发展示范基地。以建设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契机,坚持高水平“引进来”,高质量“走出去”,促进贵州大健康产业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际、国内产业循环体系,走“面向全球、高端嵌入、开放合作”的大循环发展之路,建设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开放发展示范基地。

——大健康产业扶贫开发示范区。充分发挥大健康产业带动扶贫功能,推动大健康与大扶贫相结合,促进大健康产业与扶贫开发“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有机结合,以发展健康服务业产业化扶贫和健康药食材产业化扶贫,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打造大健康产业扶贫开发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可推广示范的涵盖“医、养、健、管、游、食”大健康全产业链体系,全面建成“一核一带四区多点”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日益显现,产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融合能力、脱贫带动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规模。大健康产业加速发展,水平与规模显著提升,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产业增加值突破 1800 亿元。

——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年产值突破 100 亿元的企业 1 个,突破 50 亿元的企业 5 个,30 亿元企业 10 个以上,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发展平台。力争建成国家级大健康产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5 个以上。建成 30个省级大健康产业示范集聚区。省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县、市)达到 20 个以上。

——产业特色。在智慧健康、康养旅游、健康运动、医养结合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关键技术,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信息等行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健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体制机制。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社会资本办医、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大健康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基本建立,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

第三章 打造“医、养、健、管、游、食”全产业链

第一节 大力发展以“医”为支撑的健康医药医疗产业

一、做强以中医药民族药为重点的健康医药产业

依托现有医药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振兴发展,推进益佰医药产业园区、乌当医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建设,促进苗医药、生物医药、体外诊断试剂以及高端医疗设备、新型保健食品及用品等加快向产业园集聚,建设“贵阳新医药产业圈”,打造西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和全国特色医药产业制造基地。到 2020 年,形成 100 亿元级医药产业园 2 个、30 亿元级医药产业园 4 个;100 亿元级企业 1 个、30 亿元级企业 10 个;单品种销售收入超过 10亿元的医药产品 5 个,超过 5 亿元的医药产品 10 个。建成3-5 个综合性现代医药物流园。

——推动苗药创新发展。深入开展苗医药资源普查,建立“苗医药基础理论库”和“贵州苗药药材、产品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苗药药材种植标准体系,制定苗药药材重点发展品种目录、濒危保护品种目录和苗药药材重点种植基地目录,加快推进苗药药材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建设。组建省苗医药研究院,加强苗医药理论研究,推进苗药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加快苗药材综合应用和创新药物研发,进一步提高苗药科技含量、工艺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在加强苗医药传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医疗技术,挖掘开发民间组方、验方,开发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苗药产品,加强对优势产品及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推动苗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强化苗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苗药民间验方信息库,开展苗药民间验方的委托交易。鼓励有条件的中医院、民族医院设立苗药制剂中心,开展苗药制剂的配制和研发。积极支持省内苗药研发机构申报全国“重大新药创制”等科技专项。鼓励苗药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加快打造集种植、生产、流通、应用于一体的苗医药全产业链。加快推进苗药进入中国民族药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医保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苗药美容、保健、养生等衍生产业,扶持苗药做大市场。加强苗医药的文化宣传和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提升苗医药文化内涵,支持更多的苗医药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建立传承工作室,加快苗医药博物馆建设。到 2020 年,发展认定苗医药发展省级示范基地和企业 30个,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苗医药产业化研制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响彻全国的“贵州苗药”品牌。

——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完成《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贵州省中药、民族药饮片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围绕从药材育种种植、饮片加工、植物提取到中成药、保健品、膏方、中药饮料等中药产业各环节,培育一批中药研发、生产、销售的骨干企业。加强中成药的研究和开发,开展疗效确切的单方、验方、医院制剂等为基础的中药新药研发,实施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培育工程,优先开发有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中成药品种。鼓励开发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养生保健器械产品和以中药材为基础的保健食品、药膳产品和日化用品。推动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制药企业做大做强,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努力打造中药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化学制药。积极开发预防、诊断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支持华大基因西南库等项目建设,加快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推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治,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研发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高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开展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究,推进替芬泰(一类新药)、黄芪甲苷葡萄糖注射液、炭疽免疫球蛋白等新产品、新制剂产业化,加快推进一批一类新药上市。紧盯国外专利到期药物,重点抢仿米格列奈钙、苯磷硫胺、阿齐沙坦等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品种。深入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加大支持和帮扶力度,推进一批优势品种优先通过一致性评价。重点推动贵安新区生物科技产业园等生物医药基地(园区)建设。支持贵安新区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打造享誉全国的“西南药谷”。

——积极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依托军工企业优势,大力开发生产医用氧气加压舱、电动轮椅智能控制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医疗设备,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影像、检验检测、诊疗设备、医用特种车辆、体外诊断试剂等研制和生产企业。加快推进贵州医疗影像+基因大数据中心、天泉医疗 LED 无影灯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可穿戴、远程诊疗等智慧医疗技术和产品,以及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医学装备,打造西部地区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中心。支持开发精密输液器、蛋白质芯片传感器、可吸收生物材料等高质医用耗材产品。

——拓展医药衍生产业。发展药膳、药酒、药茶、保健品等药食两用产品深加工产业。推动天麻、太子参等道地大宗药材进入药食两用原料目录和新资源食品目录,积极培育薏仁系列产品,拓展以鱼腥草、金银花、刺梨、太子参等为原料的纯天然植物保健饮料市场,促进石斛、半夏、桔梗、银杏、何首乌等药材在药食两用领域产业化。以贵州道地中药材为原料,开发化妆品、日用品、添加剂等产品,重点发展护肤类、洗发类及牙膏等产品。积极发展药膳保健产品,依托遵义金钗石斛产业文化城、独山中药养生滋补保健中心、丹寨民族医药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推进药食同源保健品开发。大力发展药浴、按摩保健、调理保健、慢性病预防、针灸推拿等保健养生产业。

——做大现代医药流通业。着力推进贵阳市综合性现代医药物流园、乌当智慧医疗物流中心、碧江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园、凯里苗药之都现代医药物流园等大型医药物流园区建设,实现物流仓储、电子商务、展示交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一体化。加快打造凯里、大方、绥阳、黎平、施秉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药材产地市场。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化、联合化发展,鼓励药品零售业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经营,支持药品流通企业向居民社区、乡镇布局和延伸。鼓励企业建设智慧物流体系,提升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在药品流通、零售领域,发展 B2B、B2C、O2O 等形式的电子商务,创新药品流通商业模式和业态。

二、做精以大数据医疗为特点的健康医疗产业

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医疗、高端护理、康复疗养服务,促进社会力量办医,引导发展第三方影像中心、检验中心,运用大数据积极推动智慧医疗服务发展,做精以大数据医疗为特点的健康医疗产业。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百院建设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提质工程”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加强省、市级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建设,建立完善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专科医院建设,加强特色专科医疗技术与服务项目的开发和引进,积极发展肿瘤医学、生殖医学、儿童医学、老年医学、整形美容、口腔修复等特色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需求。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引进国内知名医疗机构来黔办医,支持贵阳市、遵义市、贵安新区建设高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力争将贵安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重点推进贵州省人民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等省级医院分院、同济贵安医院项目建设,提高疑难重症医疗救治和医学科教水平,实现普惠民生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

——积极发展智慧医疗服务。依托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创新发展健康医疗产业,以大数据医疗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快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加快医学知识库、云诊所等建设,支持朗玛 39 互联网医院、惠普智慧医疗云平台等建设,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加快建立健全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和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大力开展以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分级诊疗模式,促进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医疗信息共享、协同医疗和整合服务,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加快建立心脑血管病、肿瘤、代谢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病诊疗数据信息库,重点发展基因检测、转化医学、个体化治疗等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

——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推行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和中医健康干预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防治、慢病康复中的优势作用。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鼓励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开展融医疗、康复、预防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模式和多种中医药方法综合应用的治疗模式。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推进公立中医医院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基层中医生使用智能化处方推荐系统提升医疗质量,积极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医疗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在药店开展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加快发展民族医医疗机构,到 2020 年,打造二级以上民族医医疗服务机构 10 个以上。

——加快发展高端护理、康复疗养服务。加快建立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康复护理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合作、有序衔接的多元化康复护理体系,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完善护理服务标准,健全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护理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推进护理服务产业化。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疗机构,参与专业康复护理机构的建设,积极发展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骨伤康复和职业病疗养等医疗服务业态。依托独特的生态、旅游、温泉等资源,积极引领先进医疗技术,发展独具贵州特色的慢病康复愈养服务,积极开发中医“治未病”预防康复疗养项目,支持建设一批慢病康复疗养基地,建设慢性病康复疗养中心,完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建立健康档案、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和效果评价的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积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制剂中心、消毒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推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开展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大力发展医疗设备第三方服务、医疗信息化外包、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积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相关第三方服务机构。

第二节 大力发展以“养”为支撑的健康养老产业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我省生态环境等综合优势,培育一批社会化、综合性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完善老龄健康支持体系,做优以医养结合为重点的健康养老产业。

——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产业化模式。完善城市和农村养老服务,建立完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发展专业养老服务组织,开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鼓励发展上门巡诊、紧急救援、日常照顾、家庭护理、家政服务、法律咨询、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加强以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为重点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将有条件的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扩建提升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加强行政村、较大自然村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 2020 年前,新、改、扩建具有住养、精神慰藉、入户服务、助残助医、文化活动等多种功能的社区服务站或日间照料中心 500 个,设施建设覆盖率和功能完善率达到30%。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依托生态资源、医疗资源、“长寿之乡”品牌等,把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大力发展老年体育、保健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旅游等新业态,加快开发一批集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康体养老于一体的综合养老项目建设,积极向国际著名健康养老机构开展招商引资,借力推广贵州健康养老品牌,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品牌知名度广、辐射示范性大的创新型养老服务企业,开展省级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企业评选认定,鼓励企业向经营方式灵活化、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形式特色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住、养、医、护、康”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将贵州打造成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国际化养老服务产业基地。

——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进发展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慢病康复-长期护理为一体的医养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及健康管理、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大力推进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国家级试点工作。到 2020 年,国家级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认定医养结合省级示范基地和项目 20 个,符合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

——积极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建立机构内老年人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医疗救护、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系统。建设养老机构与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相互支撑平台,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接入受理和服务资源管理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健康服务机构合作,共同搭建“移动互联网个人对个人(C2C)护工平台”、“O2O 诊后上门陪护平台”等养老服务平台,开展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居家养老服务。推广使用高智能化信息技术仪器,重点支持老年人呼叫服务系统建设,推广使用具有紧急救援、自动报警等功能的养老服务信息呼叫终端。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网上和电话预约挂号、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针对性服务项目,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实现对老年人的主要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远程监测,为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应急呼叫服务。到 2020 年,高龄老人信息呼叫生命监护终端覆盖率达到 40%。

第三节 大力发展以“健”为支撑的健康运动产业

大力实施“生态体育公园 100 计划”,建设一批国家级体育运动训练基地、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水上运动基地。抓好“一市(州)一品牌,一县(市、区)一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山地户外精品赛事。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体育场馆建设和开办康体、体质测定、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运动健身需求。运用大数据积极推动体育与互联网、健康医药、旅游、健身指导培训等融合发展,促进康体结合。到 2020 年,体育产业规模达到 450 亿元,打造省级康体旅游示范基地 20 个以上,把贵州建成西部重要和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中心。

——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依托我省独特的山地地形地貌资源,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建设 100 个生态体育公园、100 个汽车露营基地、10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山地汽车、野外探险、户外露营、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健身康体产品,加快形成以玉舍-梅花山、乌蒙大草原的滑雪,晴隆、开阳、兴义、六盘水等地的汽车拉力赛及汽车露营地,贵阳、贵安新区、遵义、凯里等城市及环梵净山、万峰湖、赤水河谷的山地自行车等为代表的山地户外运动业态。重点推进清镇国家体育运动训练基地、贞丰县山岔河生态体育公园、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国际生态汽车露营基地等

一批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山地户外运动健身康体基地(中心)。进一步创新方式、丰富内涵,重点打造安顺坝陵河大桥国际跳伞挑战赛、紫云格凸国际攀岩节、黔东南超 100 公里跑国际挑战赛、遵义市娄山关·海龙囤国际越野挑战赛、兴义万峰林徒步大会、晴隆 24 道拐汽车爬坡赛,贵阳、六盘水和镇宁马拉松,贵阳清镇越野跑赛等特色户外旅游赛事活动,推动赛事与旅游、文化、商贸等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和健康休闲综合性运动赛事品牌,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康体旅游运动基地。

——大力发展水上户外运动。依托我省丰富的湖泊和河流等水体资源,根据不同水域特点,大力发展漂流、垂钓、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水上运动支撑。在水体湖泊资源富集区域,建设一批水上运动示范基地,加快发展贵阳红枫湖皮划艇、麻江下司水上运动,兴义马岭河、荔波水春河、施秉杉木河、贵阳桃源河等地的漂流,重点推进红枫湖国家亚高原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下司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体育训练基地等一批水上运动基地项目建设,积极举办皮划艇、龙舟赛、野钓大赛、独竹漂等水上赛事活动,扩大“碧江赛龙舟”、“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金沙冷水河全国溯溪大赛”等水上运动赛事品牌影响力,把我省建设成国内重要的水上运动基地。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运动。依托 400 多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上千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大力推广太极拳(剑)、斗牛、武术、龙舟、藤球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并推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代表性项目如月牙铛、摔跤、高台狮灯、滚龙、陀螺、蔑鸡蛋、射弩、龙舟、独竹漂、武术等,推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到 2020 年,申请 1~2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历史文化名镇、景区型小镇、主题型小镇,将体育与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创建极限探索、户外休闲、攀岩骑行、冰雪运动等的山地休闲体育旅游小镇(中心)。依托贵州中医药资源,拓展“体医结合”理念,将医疗护理、养生保健、康复疗养与贵州多梯度山地运动、避暑纳凉气候条件相结合,深度开发健康养生运动旅游,推动贵州民族文化运动新发展。

——积极发展智慧体育产业。鼓励健康运动产业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开发“互联网+”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户外运动、传统体育运动、身边健康运动、赛事组织管理、群众健身指导、青少年体育运动等应用,加快体育服务移动 APP 建设,提升健康运动网络服务水平。推进健康运动与健康管理、康复融合发展,推动可穿戴式运动设备、智能运动器材等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和应用,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针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体质测定、运动康复服务。依托清镇亚高原训练基地,建设智慧型全民健身服务综合体,实现赛事查询、在线预订、教练服务、安全管理、可穿戴设备等应用需求的智能响应,建成“互联网+”健康运动在线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开放共享、变革转型、引领跨越、市场主体、融合创新、安全有序的“互联网+健康运动”产业模式。

第四节 大力发展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产业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结合,推广应用移动健康终端产品,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大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培育差异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逐步推广应用分级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推动健康管理产业向新型化、个体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加快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面向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探索集预防、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教育与促进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性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加快发展家庭医生、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逐步开展以个人行为、生活方式、预防保健、慢病管理为重点的全面、系统、连续、一对一的个人健康风险评估。支持企业开发生活方式管理、健康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中医调理、健康生活知识培训等产品。支持各类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身康体基地建设一批健康评估中心等场所,针对不同消费个体提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全面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宣传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拓展大健康产业市场。重点推进华大基因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韦顺达源健康医院、慈铭健康体检等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智慧健康管理。充分发挥健康大数据的基础支撑作用,鼓励健康管理机构依托大数据或云计算平台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或本地区健康档案数据库,支持发展网上在线咨询、电子支付、交流互动等“智慧健康管理服务”。依托贵阳、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强化大健康产业园区(基地)、企业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支持贵阳市和贵安新区建设省级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中心,积极开发和应用数字化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健康管理 APP 软件和健康数据增值服务,推进医疗服务、医药研发、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等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技术,加快发展移动终端、穿戴式植入式智能终端设备等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和产品,实现本地和远程的健康信息管理互联互通,促进健康管理向基层延伸,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个人全程健康管理理念,拓展和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贵阳市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省逐步实现全覆盖。鼓励健康管理机构组建由全科医生、中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家庭护士、健康管理师等组成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为签约对象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创新家庭医签约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和远程健康监测管理服务、健康评估服务等服务内容。鼓励签约医生利用所在单位的云医院、网络平台、健康咨询热线、手机及电视终端等多种途径,为签约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咨询互动服务。

——拓展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业健康保险机构,鼓励开发与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身康体等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重点开发重大疾病保险、特定疾病保险等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责任险等多样化保险产品,积极促进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发展。提升居民健康风险意识,以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税收优惠为突破口,鼓励居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进健康险在预防疾病、健康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开发预防疾病的健康管理产品,将传统健康险患病后应急补偿的功能,向前端进行延展,探索形成保险、支付、管理、控费、服务的健康医疗闭环式的医疗新模式。

第五节 大力发展以“游”为支撑的健康旅游产业

依托独特的生态、康养与旅游资源,推进大健康与大生态、大旅游深度融合,以促进参与者身体健康、精神愉悦为目的,围绕避暑、休闲、康养、生态体验等主题,加快发展休闲养生、温泉养生、滋补养生、休闲旅游等健康旅游业态,加快打造“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等一批健康旅游集聚区,建成一批省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把贵州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宜居颐养胜地。

——大力发展以避暑度假为特色的休闲养生业态。依托贵阳、兴义、遵义、安顺、六盘水、毕节等度假旅游城市和度假型景区,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和避暑旅游基地,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运动保健、文化娱乐等设施,丰富休闲度假活动内容,延伸度假产业链。加快推进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贵州荔波森林氧吧产业园、贵安新区云漫湖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与海南、成渝、广东、福建等地的跨省域合作,融合避暑度假、休闲体验、健康养生保健等多种元素,大力发展避暑度假服务,积极稳妥发展避暑度假地产,打造“冬去海南、夏来贵州”的休闲养生度假新模式。用中国传统和苗、布依、侗、瑶、水等民族修身健康养生理念以及现代健康理论,大力发展景区森林浴、登山览胜、天然氧吧、竹林疗养等生态文化养生体验产品,调整和改善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到 2020 年,打造省级休闲度假示范基地 30 个左右,把贵州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和全地域发展的休闲养生目的地。

——大力发展以温泉疗养保健为特色的温泉养生业态。依托贵州丰富的温泉地热水体资源,结合美容、瘦身、康体等功能,发展以温泉疗养、温泉保健等为调养手段的健康养生业态。沿我省温泉带,在石阡、金沙、剑河、息烽、绥阳等温泉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动温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挖掘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温泉健康养生文化,开发石温泉、咖啡泉、水果泉、白酒泉、中药或民族药泉、休闲理疗区、香薰水疗区、民族文化温泉区、动感温泉区等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温泉康体度假疗养中心,推动温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乌当、开阳、石阡、金沙、剑河、息烽、绥阳等温泉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快建设一批温泉养生小镇、温泉度假城、温泉保健疗养示范基地,重点推进剑河县温泉健康养生基地、石阡县夜郎古温泉养生度假区、贵安新区万水千山国际温泉休闲度假城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温泉保健疗养品牌,把贵州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温泉疗养基地。

——大力发展以绿色有机健康产品为特色的滋补养生业态。以中医民族医健康养生理念为基础,依托绿色有机食品、中药材,围绕维护身体健康,发展以调饮食、补偏救弊和保健等为调养手段的健康养生业态,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健康养生食品、药膳健康养生产品和中医民族医保健等滋补养生业态。综合开发利用我省中药材、生态农产品和中医民族医优势,着重提升我省苗、瑶、侗、水等民族医的保健养生作用和影响力,在各市州府所在地周边、重要旅游城市和绿色农产品和中药材资源富集地区,大力建设一批融合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旅游观光、食疗、中医民族医保健等元素的滋补养生基地,重点推进凯里苗侗医药文化街、镇远县舞阳河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贵奥农旅产业园、安龙县招堤十里荷花养生园等基地项目建设,研制和生产具有自主特色品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健康养生食品、药膳健康养生产品和保健产品。到 2020 年,打造省级滋补养生示范基地 15 个左右,把贵州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人体滋补养生基地。

——大力发展以健康养生、中医药保健为特色的健康旅游业态。推动医疗、养生、养老、生态、旅游嫁接融合,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培育开发生态文化体验、避暑养生、温泉保健、高端精品农业休闲观光等各类康养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加快推进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身康体等产业与绿色生态产业、山地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景区森林浴、登山览胜、天然氧吧、竹林疗养、山地运动等生态康养旅游产品,研制和生产具有自主特色品牌的健康养生、生态绿色、营养保健等健康产品(食品),大力推进赤水市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一批集聚区建设。立足贵州中草药资源优势,利用中医药以及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元素,开发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药浴、按摩保健、调理保健、慢病预防、针灸推拿等保健健康养生服务。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支持举办代表性强、发展潜力大、符合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展览和会议。到 2020 年,培育康养旅游省级示范基地和项目 20个,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5 个,力争建成 1 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3 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30 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第六节 大力发展以“食”为支撑的健康药食材产业

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关键技术和标准研究,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培育一批中药材生态产业大县,建设一批初加工基地,完善中药材市场网络,推进绿色食材种植及研发生产,做大健康药食材产业规模。

——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立足贵州中药药材资源优势,统筹整合扶贫、农业、林业、科技、土地等领域有关专项资金和支持政策,围绕中药材重点县打造一批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实现种植、加工、观光一体化。重点推进施秉、黎平、独山、七星关等12个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升级提速,加快中药材产业园区扶贫示范建设,大力培育太子参、天麻、石斛等20个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完善中药材市场网络,建立储藏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的大容量仓储物流基地,设立产地电子交易中心。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0万亩,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0万亩以上;培育10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大品种和20个以上中药材种植大县;完成60个重要品种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绿色食材种植及研发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建设一批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扩大“三品一标”种植规模,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大力打造茶叶、刺梨、薏仁、山药、火龙果、花椒、核桃、茶油、蓝莓、食用菌等特色食品品牌。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天麻、石斛、山(金)银花、刺梨、薏苡等药食两用药材,研发中成药新产品、食疗保健品、食物营养品、医药中间体、美容化妆品等,扩宽中药材价值利用空间。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推进实施产业大扶贫工程

——大力实施医疗健康扶贫。实施医疗健康扶贫攻坚行动,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将贫困人口按规定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积极争取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委管医院和 8 个对口帮扶城市、浙江省三甲医院,对口帮扶我省 66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级医院,支持受援县县级医院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症医学、急诊急救学科建设。全面开展省内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建立对口帮扶责任考核机制,实现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全覆盖。大力实施“千人支医”计划,每年组织 1000 名县级以上医院医疗卫生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1 年以上。

——加快推进健康产业扶贫。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扶贫,完善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企业+大户+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模式,促进订单协作、股份合作和产销联动等模式合作,联合上游种植、下游产品生产加工,着力延伸打造“种植基地+精深加工+消费市场”的产业链条。推进地理标识保护和无公害生态有机认证,推广无污染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强化投入品管理,推进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高产量提升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旅结合、药旅结合产业扶贫,推进农旅结合,发展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农业观光的健康休闲养生业态,以省级中药材园区为载体,建设各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农庄、家庭客栈、农家餐饮等健康休闲养生基地。推进药旅结合,建设药材博览园、种质资源基因库、科普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等,打造以民族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带动农民增收脱贫。推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技能培训,发展专业健康技能培训机构,通过招聘-培训-就业模式,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养老、护理行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到 2020 年,发展认定大健康产业扶贫省级示范基地和企业30 个,中药材种植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农旅、药旅深入结合,涌现更多大健康产业扶贫新模式,充分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成为“发展产业脱贫一批”中的主力军。

第二节 推进实施产业大平台工程

一、加快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建设

——打造一批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加快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梵净山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等省级示范区建设,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创建国家级民族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把示范区建设成为“文化旅游胜地、健康养生天堂”和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目的地,打造成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赶超跨越的示范区。支持贵州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探索创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后发赶超新路径,加速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和省际区域合作示范新样板,加快把示范区建设成为我省向东开放的新平台,形成黔湘渝跨省(市)经济协作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贵安新区、乌当区等 10 个省级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区)建设,强力推动形成示范。到 2020 年,打造 20 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全省水平领先、辐射带动明显省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县、市、特区),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15%以上。

——建设一批大健康产业重点园区基地。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提升区域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支持建设一批发展基础较好、潜力较大、比较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善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通过省市共建、加大投入、体制创新、完善服务等措施,促进产业、优势企业、知识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和服务向园区(基地)集聚。重点依托省级工业园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产品制造园区(基地),重点推动益佰医药产业园、乌当医药产业园等形成100亿元级医药产业园,修文医药产业园、龙里医药产业园等形成50亿元级医药产业园区,清镇医药产业园、贵安新区医药产业等形成30亿元级医药产业园,加快建成“贵阳新医药产业圈”,打造成国家级新医药产业示范区。依托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旅游景区等,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显著比较优势的休闲度假、滋补养生、健身康体、温泉疗养等特色健康服务示范园区(基地),重点推进兴东民族大健康产业园、石阡县夜郎古温泉养生度假区、贵州荔波森林氧吧产业园、贵奥农旅产业园等一批大健康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依托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区等,打造具有较大种养规模,兼具特色健康产品加工、体验等功能的健康药食材种植基地。到2020年,发展认定30个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完善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其中,500亿元级集聚区1个、100亿元级5个、50亿元级10个以上,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发展体系。

二、打造一批大健康产业重点开放平台

——打造大健康产业活动平台。搭建全省大健康产业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活动平台,重点打造“1+2”活动推介展示平台,即“一会”、“一展览”、“一论坛”,每年举办一次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大会,定期举办贵州大健康产业博览会,创建“贵山论健”大健康产业国际峰会论坛,积极宣传推介贵州大健康产业投资方向与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贵州大健康产业。建立和完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拓展“大健康丝绸之路”,办好“中国(贵州)—韩国友好周”大健康医药产业合作洽谈会、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对接会”等招商推介活动,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出山出海”,扩大贵州大健康产业影响力。

——积极创建医疗贸易服务区。依托贵安新区被列为国家首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重大机遇,积极开展大健康产业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争取国家将贵安新区纳入大健康产业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推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优强企业开展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吸引境内外研发机构加大对苗医苗药研究开发,大力推进中医人才培训、远程医疗、健康数据库建设。简化外资医疗机构审批程序,部分下放外国医师在贵安新区行医注册审批权限。鼓励外资投向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以及母婴照料、心理健康等大健康服务领域。在贵安新区医药产业园设立中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机构,参与中医药科学数据数字化平台建设,重点开展药物产品开发、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药物注册、国际认证及产品上市辅导服务、产业化技术咨询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型中医药服务企业。

——深化大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为契机,鼓励国际知名品牌管理公司参与大健康产业管理。拓展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在传统医药、休闲养生、康养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探索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联合举办国际传统医药学院、中医药(或苗医药)联合研发中心、中医药(或苗医药)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中医药苗医药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在生物医药、休闲养生、康复疗养、健身康体、健康管理等领域引进韩国、瑞士、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推动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医药制造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毕节新加坡国际健康产业园等国际合作项目建设。支持我省大健康产业优势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朗玛”、“腾迈”等企业采用境外投资并购、海外参股、境外上市等方式“走出去”,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和国际注册认证。到 2020 年,培育 2 家以上总部在贵州的本土大健康产业企业在境外上市,建成国家重要的大健康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第三节 推进实施产业大创新工程

——推动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实施贵州省大健康产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一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积极争取将我省创新药纳入“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录。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围绕贵州金钗石斛、铁皮石斛、茯苓、天麻、杜仲等重点药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对现有中药民族药进行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支持“艾迪”“洛铂”等名优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实施“芪胶升白胶囊”“热淋清颗粒”“益心舒胶囊”等独家品种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申报国家干细胞与转化医学重点研发计划;鼓励省内苗药企业与其他医药企业、药品研发机构合作开发苗药新药;支持医院中药(民族药)制剂的新药研发。运用数据库、计算机筛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医药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化、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研发外包企业向全过程创新转变,提高医药新产品研制能力。

——加快大健康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加快建设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民族药孵化基地。加强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推动以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提升技术创新平台的技术研发、工程化、产业化试验示范能力,积极开展省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培育建设。加快创建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打造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到2020 年,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创建国家级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 10 个以上,建成省级重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30 个以上。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10 个,认定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20个。布局建设 20 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完善对个人创业创新的支持政策,支持大健康产业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平台发展,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通过“技术+创投+市场”、“股权众筹”、“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等多种模式,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企业技术骨干等创新创业人才带技术、带项目以产学研模式开展协同创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办大健康产业企业。引进海内外大健康产业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发展具有前沿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创业企业,建立和完善境外高端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简化开办企业审批流程。以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培育、新模式创造为方向,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大健康科技创新型示范骨干企业,推进企业取得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研发投入、收益和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政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到 2020 年,培育建设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省级示范基地和企业 20 个。

第四节 推进实施产业大项目工程

——加快项目建设夯实产业载体。大力推进大健康产业项目建设,强化重大项目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医、养、健、管、游、食领域,遴选实施一批体量大、关联广、带动强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围绕推进大健康产业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扶贫融合发展,在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大健康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大健康与大生态大旅游融合发展、以苗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发展、大健康产业扶贫,加快建设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项目。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做好“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和“1+2”活动推介展示平台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实施,建立分级分类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按照“一企一策”制定工作方案,加快将有关战略合作协议转化为项目化、实物化建设工程,重点做好贵州绿色博览会·大健康医药产业博览会 182 个签约大健康产业领域项目的推进实施工作。做好大健康产业工程包和“6 个 50”重点工程的推介和实施,每年度编制“6 个 50”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协调服务,将大健康产业重点工程包和“6 个 50”重点工程项目纳入《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调度表》,实行“月调度”制度。

——优化项目服务管理。优先将大健康产业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名单,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集中力量加快组织实施。强化项目储备,适时研究提出一批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定期对大健康产业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强化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推动项目动态更新,提高项目含金量。不断健全项目建设服务机制,主动加强与项目单位的沟通衔接,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从速办理各项建设手续,确保项目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第五节 推进实施产业大企业工程

——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利用我省资源优势,依托贵安新区等“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 “5 个 100 工程”、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园区、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博览会等招商引资引智平台,紧扣“千企引进”工程,积极吸引大健康产业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黔投资,大力吸引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及贸易总部集聚,重点在精准医疗、生物医药、数字影像等前沿领域加快引进一批大健康产业领军企业。鼓励大型通讯设备制造商、运营商投资举办智慧医疗运营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投资苗药产业。重点推进国药集团、美国辉瑞、惠普医疗、悦康药业、美国麦迪卡、碧生源、东阿阿胶、天士力、上药集团等一批招引项目落地实施。

——加快培育大健康产业领军企业。加快实施大健康产业“巨人计划”,紧扣“千企改造”工程,在医疗服务、民族医药、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信息、康体旅游、保健食品(用品)等领域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机构),重点扶持益佰、百灵、信邦等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资源加快向企业集中,支持企业跨领域、跨行业发展,由传统的医药、医疗领域向养生、养老、康体等领域延伸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大健康产业链条、涵盖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大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加快形成企业在大健康各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支持企业商标品牌向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国际品牌跃升,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到 2020 年,培育年产值突破 100 亿元的企业 1个,突破 50 亿元的企业 5 个,30 亿元企业 10 个以上。

——积极孵化培育大健康产业中小微企业。推动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实施大健康产业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以大健康产业为骨干的中小微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开源协作、众创、众包、众筹、众扶、成果分享等,培育一批大健康产业领域的科技型种子企业。

第五章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大健康产业的布局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市场对产业进行培育和选择,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也要依托资源特点,在关键区域、资源富集区域开展精品建设,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开发;还要注重与现有医药、健康养生、中药材种植等规划的衔接,实现统筹协调发展。根据我省大健康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整体上构建“一核、一带、四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实现核心区统领、产业带集聚、功能区支撑、组团区协同,达到功能互补、有机整合,形成辐射延伸式的大健康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第一节 大健康产业创新引领核心区

——“一核”,即贵阳—遵义—贵安大健康产业创新引领核心示范区。大健康产业创新引领核心示范区包含贵阳市、遵义市和贵安新区,主要依托较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较为充沛的物流、人流、信息流,以及气候、生态、医疗基础等综合资源,高起点建设以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养老、科技研发等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益佰、乌当、修文、清镇、龙里、贵安、红花岗等医药产业园,全力打造以贵阳为核心的“新医药产业圈”,加快打造以大数据为重点的健康养生信息、特色医疗、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等服务平台,为全省健康养生基地提供终端服务,建成全省“大健康+大数据”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新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和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区“三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创新引领示范区。

第二节 大健康养生养老民族药特色产业带

——“一带”,即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大健康养生养老民族药特色产业带。大健康养生养老民族特色服务产业带包含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主要依托民族文化、苗岭风情风光、民族医药、中药材、生态等资源,突出民族特色,大力发展以生态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度假为重点的休闲养生业态,以绿色有机健康养生食品、药膳和中医民族医保健为重点的滋补养生业态,以水上运动、山地运动为重点的康体养生业态,以中药材种植为重点的健康药食材业态,以天地、德良方、中泰、苗仁堂、三泓、昌昊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苗侗药及瑶浴研发中试基地、中药民族药生产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健康养生保健产业基地,加快形成贵州最具特色和发展价值的大健康与民族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产业带。

第三节 大健康产业特色发展集聚区

——“四区”,即安顺黄果树健康休闲产业集聚区、六盘水“凉都”品牌康体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毕节亚高原绿色康体养生集聚区、铜仁梵净山生态养生特色发展集聚区。安顺黄果树健康休闲产业集聚区主要依托黄果树优良旅游品牌和旅游资源,发挥安顺市地处黔中、交通便利的特点,针对各类游客和养老人群,发展健康休闲度假、养老等产业。以百灵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医药产业集群。六盘水“凉都”品牌康体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主要依托六盘水市气候凉爽、生态农业发达、多梯度高原地理特征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避暑度假为重点的健康运动、休闲养生养老业态,与海南等地形成错位发展态势,吸引消费者夏季到“凉都”聚集。以宏奇、三特、缔谊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大小容量注射剂、中药民族药制造、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毕节亚高原康体运动产业集聚区包含主要依托山地差、气候等资源,着重发展以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度假观光为重点的康体养生业态,积极发展以绿色有机健康养生食品、药膳为重点的滋补养生业态,加快形成亚高原康体运动、养生体验品牌。以同威、九龙天麻、君安等企业为龙头,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保健食品生产等。铜仁梵净山生态养生特色发展集聚区主要依托梵净山良好生态资源、佛教文化和石阡、印江长寿之乡品牌,加快发展以生态文化体验、健康养老为重点的休闲养生业态,积极发展以绿色有机健康养生食品等为重点的滋补养生业态,加快形成梵净山生态养生、长寿健康等品牌。

第四节 大健康产业特色发展组团

——多组团,即石阡—剑河温泉养生养老组团、荔波—三都喀斯特生态体验组团、赤水—习水丹霞生态体验组团、兴义—晴隆—贞丰—安龙生态养生养老组团、桐梓娄山关—绥阳双龙洞避暑养生养老组团、百里杜鹃—黔西水西—织金洞—大方九洞天—赫章韭菜坪—威宁草海休闲观光养生组团、丛江—榕江侗族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组团、牂牁江—梅花山—野玉海—乌蒙大草原健康运动组团及其他各具特色的大健康产业组团。主要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大健康产业业态,加快形成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

第六章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健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每季度至少召开 1 次领导小组会议,统筹大健康产业规划实施,对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 6 个专项组要做好对大健康产业重大问题、重大项目的协调工作,各相关单位要积极开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大行动”,将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资质认证、产品申报等纳入服务范围,形成工作推进合力。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建立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 强化机制创新

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协同推进公立医院、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审批审评制度改革。着力改善政府审批服务,未列入国家和省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的大健康医药产业投资项目,一律实行项目所在地县(区)备案制。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完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沟通机制,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行业信息发布。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努力构建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全社会共同监督治理的大健康产业监管体系。健全大健康产业诚信管理机制,改善市场诚信环境。加强试点示范建设,在大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大健康新兴业态,认定一批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园区)、基地、企业。

第三节 强化政策支撑

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在省级重大战略中充分重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加强政策统筹。充分发挥省相关产业基金对大健康产业的引导作用,推动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大健康产业。全面清理不利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切实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各项优惠措施,着力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大健康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促进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研究制订政府购买大健康产业公共产品指导目录。

第四节 强化人才支撑

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结合“9+3”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力培养医药、医疗、护理、运动健身等健康产业人才,加快打造一支满足我省健康产业需求、瞄准省外和国外健康产业市场的人才队伍。加快推动高端引才引智。将健康产业高层次人才纳入我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工程,研究制定健康产业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加快引进聘用医药制造、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亟需适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批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健康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人才流动,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医务人员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间相互有序流动,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允许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条件下,经所在单位批准从事创业或到企业开展研发、成果转化并取得合法收入。支持我省医学院校、职业院校开设大健康产业类专业或建立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第五节 强化区域合作

依托贵州位于西南联接华南、华中的区位优势,以建设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为契机,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经济区域大健康产业合作,在医疗保健、健康养老、健康管理、高端护理、康复疗养、健身康体和保健食品(用品)、绿色食品、中医药种植及精深加工等领域扩大合作发展空间,推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省内医疗机构与全国知名医院、特色专科、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发展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和医疗集团,鼓励开展远程医疗合作,支持大健康产业相关机构落户贵州,进一步完善我省大健康产业链。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合作机制,加快实现省内外医保异地报销,打通省内医疗资源为周边地区服务的政策障碍。

第六节 强化监测评估

健全贵州大健康产业报表制度,完善大健康产业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产业运行监测网络平台,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的统计监测,及时分析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建议。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行业信息发布,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大健康产业规划实施进行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加快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和指标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考核体系,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七节 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打造强势宣传阵地和平台,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节目或栏目,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健康消费观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组织举办国际性的年度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行业性活动品牌。严格规范药品、保健用品、医疗机构等健康产品方面的广告和宣传行为,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良好诚信环境。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